习惯成自然
作者: 张华纵观科学教育,提高个人的核心科学素养才是重中之重。科学素养也被大家做了各种解读,提倡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认为,科学素养是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和做出具有证据的结论,以便对自然世界和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的改变进行理解和做出决定的能力。
因而,科学素养不应只是科学知识,不只是知识的运用,更要包含实事求是的态度,要包含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要包含克服困难攀登高峰的勇气。这些需要内化成为人的精神组成,才能丰富人的生命体验,才能提高人的生命价值,但这些如何“教”,如何在课堂上培养?
一、失败课堂,还是机不可失
这是一节《折形状》的科学课,研究不同柱形的承重力。我给孩子们提供了圆柱、四方柱、三角柱几种基本形。接下来,大家就开始用同样的纸张开始搭建自己小组的柱子。有的小组两人合作一个柱体,有的分工剪裁,但就在此时有个别小组做出了不一样高度的柱体。这好像是完美作品中的瑕疵一般,让我不安:交待清楚了怎么还有人错呢?这又在浪费时间呀!习惯成自然
于是,立刻叫停。我再一次强调:这几个柱体要一样高,比赛才是公平的。另外,柱体的连接处宽度要差不多,不然也没有可比性。“唠叨”了好几遍,可就是还有同学做得不如人意。
接下来,同学们开始往柱体上面摆放书本,以测试其承重力。事先我也提醒如下:书本要做同样种类的。实验开始了,有把一撂书往柱体上放的,也有把书本往柱体上“扔”的,还有用不同书本往柱体上小心地累加的。
看到此,不由得着急:这样哪有结果,这样的研究简直是在开玩笑,天呀,这课上不下去了……
40分钟的课堂时间太宝贵了,太有限了,常有教师讲恨不得把每一分钟都用来授课。故而要向40分钟要效益,不允许40分钟里有失败。所以,学生动手前教师要千叮咛万嘱咐,小心再加小心,他们承担着得失的成败和教师的无限期待。当然,同学们很争气,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所谓的“实验”,得出了老师要的数据,结论便也水到渠成了。师生双赢,皆大欢喜。
我们都知道,学生对新知识的习得与人类对这些的认识过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课堂的过程便是学生重演人类文明的历程。那么,在人类文明积累的过程中是否有过浑沌,是否有过异想天开,又是否有过无数次的失败?但这都无碍人类的发展。课堂是人类文明精华的传承,是不是就不留失败的挫折感呢?
有时,个别同学的发现与大家不同,我们说“课后再研究”;有时,我们只选成功小组的数据来分析和总结,其它便视而不见;有时,学生失误连连,我们紧张焦虑。其实,失败不一定是洪水猛兽,它是文明发展路上的铺路石,是科学精神的打火石。我们可以用爱迪生寻找灯丝的故事来激励人,但让学生真正体验这种过程,却可以培养对真理的执着精神。
二、41分钟课堂,多一点的空间
《搭支架》一课,是用吸管做材料,用大头针连接,使其成为一个有一定高度和强度的建筑模型。
通过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制作,学生们知道了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也通过架梁的方式,让其它几种多边形变得更加稳固起来。于是,我提出要搭建一个高塔,要尽可能地高,而且要有一定的强度。一下子,教室里炸开了锅。有的小组一下子开展了加高“金字塔”版的制作;有的小组平地起楼,地面上的三角形结构越搭越多;有的小组分成两小队,分开制作,再打算组合。我不时地参与到不同的小组中去,单薄的高塔会被我吸得摇摇晃晃,个子矮的塔会被我拿来的尺比划得相形见绌。结果往往是小组内部又开始修改,又开始争论。
按照计划,高塔的搭建是20分钟。在最后1分钟,我看了四周,两个组还在赶工,他们边争议边在动手搭建,其他小组也在做一些加固工作。总之,没有人是在闲着的。我在寻思:要喊停吗?突然有个女生走过来,用商量的口吻说:老师,能不能多给一分钟?我有些迟疑起来……
课堂是40分钟,有人为了效益精确计算教师讲的时间,学生学的时间,甚至到了秒的单位。我们大量提高学生做事的时间,给他们自主的机会。也许,有时候是给多了时间,但也有时候是给少了时间。比如,回答问题时,人人都喜欢高举的手,但举手前学生们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吗?如果不够,他们会怎样?如果不会求助的学生,长此以往,又会怎样呢?
一个知识点少讲了,学生还有机会补回来。一个思维的火花冷却了,还能有机会重燃吗?往往教育名家的课堂是灵动的,是生长的,激得学生动情之处不能罢手,也就是他要问,他想学。同样,刨根问底地想搞清一个科学现象、一个科学问题,以至于废寝忘食,全都是源自一个投入和衷情。这样的状态,我们教不了,也无法教。只有在学生需要投入时给一个鼓励,需要时间时给一个延长。或许,课堂便不再是40分钟,因为爱动脑问个为什么已经成为习惯。
卢梭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那么,科学素养是不是就是需要这样的润物无声呢?
科学素养是不能教的,不过,这是能培养的。培养是在我们用科学精神指导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像一个科学家一样严格对待数据,宽容地对待失败,执着地沉浸在思考的兴奋之中。新常态下的教育,不应该是强迫,而是引导;不是灌输,而是浸润;不是施压,而是影响;不是改造,而是改变。它不是让孩子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帮助他成为应该成为的那样的人。正是有了这样的宽厚和从容,我们的孩子不必屈从于“权威”的答案,他可以天马行空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我们的孩子不必只盯着同伴,去保持一致,他可以自由地生长;我们的孩子不必只求答案,他可以忘乎所以地去寻找外面更多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汤勇.教育该有怎样的新常态,中国青年报[N]2014-12-30(2)
[2](法)卢梭,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M]商务印书馆,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