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课堂观察
作者: 邱洁摘 要: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对课堂的行为进行观察。自有了课堂教学,课堂观察的行为就一直存在。但是,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课堂观察,至今仍然是“一项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研究的逐渐兴起,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与教师的青睐。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观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064-001
“课堂观察”这个名词对我而言,既陌生又熟悉。熟悉的是常常会听到看到这个词组,也曾参加过学校组织的课堂观察记录,关注1-2个老师、学生在某一节课堂上的具体表现,从而做好相应的记录。陌生的是这真是一个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付出很多,推敲良久。不过,在摸索与实践中我似乎有点了解课堂观察了。
首先,课堂观察是一种合作行动。教师在实践中参与课堂观察要经历课前准备、课中观察与课后交流三个环节,才能构成一次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从教师所要经历的活动可以看出,课堂观察不是一个教师所能完成的,或者说仅凭一个教师的力量是难以确保课堂观察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它需要教师间的合作,既要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例如我们教研组在对李老师汇报课《第一次抱母亲》的课堂观察任务进行了分工、安排:(1)学生发言座位;(2)教师理答;(3)问题数;(4)学生静思默想的时间;(5)师生互动等。
其次,课堂观察让我们将视野从以往听课中仅仅关注的教学环节,转移到了对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细节。在听课时将细节放大,细细地品味。将它们记录下来,课后反复琢磨和推敲,并进行科学地分析,提出改进建议,或从而领会到其中的教学奥秘。
案例一
师:你觉得自己在第一遍的朗读中做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自己在第一遍中读得有感情,很流利。
师:看来你预习很到位。
生:我读得很通顺。
师:看来你把生字都认熟了。
生:读生词“嚼嚼”。
师:你的轻声读得很好。
案例二:这是二年级的一节识字课,教师不管问题的难易程度的不同,只要学生回答对了,教师就统一做出如下评价:“你真聪明!”“太棒了!”“棒,棒,棒,你真棒!”学生对此评价感到很迷惑,不知道哪个学生回答得更好。有的学生只是读对一个词语或是复述组词,老师也给予非常高的评价,让人觉得很夸张。
在关于课堂评价的课堂观察中,案例一中的老师摒弃了过去曾经非常流行的“嘿嘿,你真棒!”之类模糊不清的评价语,有对学生认读生字的评价,有对学生体验文本的评价,有对学生品读课文的评价。评价都不是笼而统之,而是有的放矢,很有针对性。而案例二的老师评价千人一面,缺少针对性。
第三,课堂观察让我们从关注他人到反省自身。课堂观察,观察的是他人的教学现状,反思的却是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他人的成功或失误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当看到课堂教学中的相关情景,自然会联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情形,并及时生发基于自身教学理解和实践的教学假设:如果我来教,可以这样设计……这种假设其实是对自身教学行为的一种改进。这本身就是课堂观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案例三:课堂上,我发现身边的一位男生举手积极性很高,可好多次,老师都忽略了他,以致他不得不泄气地放下了手,后来整堂课都没有举手发言。这不禁让我想到自己平时在课堂也存在这样的提问习惯,有些孩子经常被叫到,有些孩子容易被忽视。像这样对别人的课堂进行仔细观察,也会不自觉地运用到自己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这个问题问的好不好,还有谁没有被我叫到,哪些小朋友在开小差,哪些小朋友上课特别投入,是什么原因呢……习惯于观察别人的课堂,也会不自觉地回顾自己的课堂,从而进行反思,研究,真正地让自己快速成长起来。
第四,以往听课,我们更多的是关注老师的教学情况,如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情况、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等,而课堂观察让我们把视角更多地投向学生。当我们把视线转向学生时,可以更好地了解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的或者坏的,以后在自己的课堂上可以就这方面做一些调整或者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
案例四:在《三打白骨精》的课堂观察活动中,我的观察对象是学生,分配到2名学生作为观察对象,同时拿到一张观察记录表,这张表包括了学生课堂表现的很多方面,诸如学生课堂上的发言积极性、小组合作能力、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创新能力等,我从没有这么认真地观察课堂上的学生,学生的每个小动作都在我的眼里,突然想到自己在平时的课堂上漏掉了多少细节啊,不少学生看着似乎没做小动作,却不知“神游何方”。以后的课堂应该更多地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尽可能地让每位学生得到发展。
最后课堂观察让老师进行了角色的转化。在课堂观察中,观察者既站在教师的位置上,也需要以学生的眼光及感受来自主参与活动。成为教师角色时,要明确观察的目的,在观察活动开始前要了解被观察者的教学内容,先熟悉一下教材,并想一下如果让自己上本节课,会怎样去设计教学。成为学生角色时,观察者要设身处地的从学生角度,按学生水平,使自己处于“学”的情境里。一边听课,一边想,如果自己是学生,能听懂吗,如果不会,将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如果会了,将怎样深入挖掘和探究。从而了解到教师这样教学是否符合学生实情,是否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则。
案例五:课堂中,老师提问语言表达还不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出现了问下去,学生不知所以的情况。《卧薪尝胆》一课的最后,老师问了这么一个问题:“通过对卧薪尝胆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没有一只手举起来,虽然老师及时调整了提问:“你想对勾践说什么?”好一会,才举起一两只手,但回答依然是流于表面的“你真了不起”,“我要向你学习”一类的。
作为旁观者,我觉得这样的提问连成人也未必能回答完整,更何况是三年级的小孩呢。他们离历史很远,对自己不熟悉的环境很难产生联想。我们得设计好阶梯式的提问环节,让学生层层走进人物。
教学是一种不断产生遗憾,不断产生反思的艺术,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课堂观察这一新生事物的应运而生,是一场头脑的风暴,一次思想的洗礼,一个行动转变的触发点,是零距离的智慧碰撞,是提升观念、调整教学、发展能力的有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