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泥工活动中提高幼儿合作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舒冬凤

摘 要:培养幼儿合作能力是一项长期的教育任务,在以游戏为基础的幼儿活动中,本文通过案例探究的形式,对以“合作”能力培养为主题的活动设计、策略选择、实施和反思进行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泥工活动; 合作能力;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099-001

合作能力是幼儿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必不可缺的重要品质。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给幼儿教育提出建议,“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为了使幼儿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合作意识,感受合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我园开展了泥塑的集体教学活动。

一、活动设计与分析

对于幼儿来说,体验是他们认识世界最直接的途径,同时也是学习成长最有效的方式。伴随着课程游戏化在幼儿教育中的深入,游戏活动贯穿于整个幼儿教育过程,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同时也是我在该主题活动设计中的基础。

在幼儿集体泥工活动中我们可以锻炼幼儿的多种技能,同时培养多种能力,但是在这些教育期望中必须要有侧重和选择。突出一个或几个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得活动设计有重点。以我所开展过的泥工活动《会变的脸》为例,活动目标设计如下:1.三人编成一组,分工合作完成以“快乐”“生气”“流泪”为主题的面部塑像活动。2.尝试与本组成员讨论分工,并达成最终意见,完成制作任务。3.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尊重和倾听同伴的发言,学习接纳他人的意见。

在确定活动目标后教师要进行相应的活动准备,可以分为活动材料设施准备和活动经验情境准备。对于前者需要教师提前安排和查看活动场地,准备泥工活动需要的材料(泥、模具、颜料等辅助工具)。活动经验情境准备则是根据教学活动内容的主题,为幼儿在实际塑泥之前进行情境化的启发和趣味提升。以《各种蔬菜》为例,通过播放粘土动画短片,激发幼儿对泥巴制作各种小东西的兴趣,紧接着通过图片的方式让幼儿对各种蔬菜实物与其塑泥形象进行对比,并能够准确对应手中的塑泥模具。

适当的奖惩策略有助于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性,在活动设计时制定目标性的奖励措施,对完成任务的幼儿小组进行不同形式的奖励。同时在塑泥过程中,进行及时奖励和表扬,让幼儿对自己的行为更有信心。此外在活动中避免不了有不听话和不愿合作的幼儿,此时老师就应该进行及时的疏导和教育,促进幼儿参与到活动合作中。

二、活动实践与探究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引导各小组进行活动,是保证活动顺利实施的关键。同时,在泥工活动中要保证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对解决问题的探讨,这样才能促成幼儿之间达成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接下来将以活动《各种各样的桥》为例,按教学流程呈现活动实践的实施与探究。

教师把活动过程环节化、任务化,并向幼儿们明确各环节的合作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强调塑泥过程中合作的必要性。合作任务1.小组讨论要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桥,并用彩色画出设计图。在布置该任务之前,教师在活动情境经验中已经向幼儿展示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桥,帮助幼儿有意识的联想关于桥的造型。在发出任务后,教师应该及时在各小组间走动,观察幼儿的讨论情况,并针对讨论中发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解。例如在幼儿讨论绘画桥时,容易出现几个孩子意见不合导致争吵的情况,也可能出现全组幼儿各自画各自的状态,这时就需要教师介入,帮助幼儿打开合作讨论的局面。合作任务2.小组选代表对本组的设计做讲解。在各小组将桥的造型设计图完成后,要求各小组对桥的设计进行讲解,例如为什么选择这样的造型、它有什么有趣、特别的地方等等。讲解的环节对于幼儿会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幼儿还缺乏完整、有序陈述一个事物的能力,此时需要老师鼓励幼儿代表与小组成员在讲解中相互合作、互相补充,以一个为代表全组成员共同参与完成小组的桥造型设计的解说。合作任务3.小组商议用泥塑桥的分工和实施。在具体进行泥塑桥之前,教师让幼儿商议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每个成员负责一项具体的工作,例如力气大的幼儿负责前期运泥工作和桥的整体塑造工作,女生和力气小的幼儿负责桥上装饰物的泥塑。除此之外,也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来分工,先把泥塑分成几项工作,幼儿自己选择,然后再进行适当的调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观察幼儿在商议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及时适当的介入,帮助幼儿顺利的完成分工。

通过塑泥活动培养幼儿合作能力不能离开活动本身的游戏性。因此在活动中老师要增强和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尽量让所有幼儿都参与到活动的过程中,此时教师在互动中可以进行及时发现、及时表扬的奖励机制,让幼儿在群体活动中感受到存在感,并间接激励其他幼儿积极参与活动。除此之外,小组之间互相帮助是衡量幼儿之间合作能力的标准,因此,鼓励幼儿在泥塑过程中对组员之间的互帮互助,是塑泥活动中重要的内容。

三、教育反思与改进

幼儿泥塑活动的教育形式相对于教室内活动会比较松散,因此要在活动后形成系统有效的反思和提升,就需要教师有比较科学的反思策略,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仔细观察,并进行记录。积极与幼儿进行交谈,间接或直接的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意识。通过幼儿对活动设计的反应,及时对活动环节效果进行评价,以便完善活动设计,为今后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奠定基础。同时,在改进活动设计和实施策略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幼儿生活、幼儿能力水平以及幼儿发展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将教育反思发挥到最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於凤.学会放手,给孩子展现自我的机会[J]新课程(上). 2012(03)

[2]王翠霞,刘静,汤杰英. 大班辩论活动“晴天好还是雨天好”及评析[J]幼儿教育.2014(07)

[3]付敬敏.幼儿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2006(04)

[4]林淑媛.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走进经典[J]师道,2014(04)

[5]何晓花.幼儿合作能力培养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

[6]侯可慧.李丽.在一日生活环节中促进幼儿谈话核心经验的发展[J]幼儿教育,2014(0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