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提高高职教育中公共课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作者: 沈晨

摘 要: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更注重技能培养,但对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公共课一直受到轻视。本文从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心理接受的角度入手,就如何提高高职教育中公共课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了讨论。作者得出要提高高职教育中公共课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需从3个阶段7个方面入手。本文仅是对提高高职公共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做出了较为粗略的分析,希望能对后续从事高职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八十年代初创立高职学校以来,1999年国家又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口号,20多年的高职教育发展迅速。高职教育与传统高等教育既相似又不完全一致,高职教育本身侧重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以就业为目标,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寻求适度原则。

高职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中基数较大的一类具有相对稳定的共性特征:基础较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习惯不佳等。“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但因为高职学生的这些共性,导致他们并不能完全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自己在课堂中最大化的汲取营养,迅速成长。作为起点不够高的高职学生更需要教师花费心思制定适合他们的学习计划,在课堂中进行引导,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启发他们的思维,从而达到强化高职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高职教育中的专业建设一直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大学语文》作为高职教育中的一门公共课程并未受到许多关注,该门学科的设置目的是为了让高职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修养。因而对《大学语文》的教学设定应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主,并不苛求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堂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既方便又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被广泛使用。提问的有效性是决定课堂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开展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必备因素。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和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课程的评价方式已经从重结果日渐偏向于重过程或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方式。如何让高职的学生提高课堂参与度,启发学生的思维,最后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基于课堂提问的质量。想要提高高职教育中公共课课堂提问的质量,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问题准备阶段

1.梯度化设置问题

问题是点燃学生思维的导火索。问题如同一阶阶的台阶,帮助学生登上顶峰。教师关于问题的设置关系到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方式及方向。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需尽力符合人类认知和思考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尤其针对基础较弱,学习积极性缺乏的高职学生,可将难度较大、跨度较大的问题“切割”成难度适中、跨度适中的小问题进行提问。“切割”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打消学生的为难情绪,进而达到促进高职学生积极思考的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职教育的公共课应本着先培养学习积极性入手,将知识点和思考方式渗透到课堂中,让学生切身感受教师是如何思考和“切割”大问题的,从而达到促进高职学生思考的目的。

2.关注“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提到: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属于“已知区域”,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属于“未知区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熟悉“已知区域”的基础上最大可能的缩小“未知区域”。“已知区域”和“未知区域”在学习过程中是相互交替出现的,未知转化为已知,继而产生新的未知。教师如何将这个循环通过提问进行过渡和连接,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熟悉课程的全部内容,还需要教师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

“备教材,备学生。”是每一位教师都熟知的口号。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全面、深刻、系统的梳理,还要在此基础之上安排教学流程,而后再细化到设计课堂提问。教师在悉心准备问题的同时,也要对学生当前的学习能力、心理状态、认知能力等做到心中有数,能及时判定学生在课堂中所处的学习状态和思维状态。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提问,才能称为有效课堂提问。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能力一般的特点,教师需要针对当前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符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提问。高职教育中公共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以培养学生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为主。教学时可以采用反复回顾以往的知识,唤起和加深高职学生对于已知知识的记忆,并将以往的“已知区域”的知识与即将进行教学的“未知区域”的知识通过提问等教学手段联系起来,从而在给予高职学生学习的信心的同时,给予高职学生适度新的挑战,鼓励高职学生主动进行回忆、思索、整理、表达,达到改善高职学生的学习心态、语言表达和思考习惯。

3.明确教学重点

高等教育课程中一堂课所涵盖的教学点非常多,并非每个教学点都值得教师和学生花费精力。教师需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思考,列出重点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与提问安排。这一点在高职课堂中显得尤为重要,内容量过大,教学安排过于紧凑,容易给高职学生造成压抑感,易让他们产生排斥学习的想法。高职课堂中教学重点应少而精,且该重点是教师经过反复思索、取舍后得出的。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进行提问,减少高职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

二、课堂提问阶段

1.适当增加提问频率

课堂提问的频率是影响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前已经有不少学者对此有过研究。课堂中学生的兴趣点转移非常快,每个教师都希望在学生精神处于高度集中状态下完成教学任务,更多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考验教师对于课堂提问的频率的把握程度。

以往不少学者的文章中都认为提问频繁容易造成课堂的虚假繁荣,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思索、整理已获得的知识。不同的教学对象和层次,提问的频率应当有所区别。不同教学对象和层次的学生,兴趣点和关注点并不相同,提问的频率还应针对于当前学生的状况进行设定。

高职的学生因学习积极性不高,通常课堂中注意力不够集中,且兴趣点转移非常快。考虑到这一点,高职教师可适时增加提问频率,这样容易将高职学生的思维迅速拉回课堂中,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紧跟教师的教学步骤和思维。这一点在高职公共课的教学中较为有效,高职学生普遍对公共课不够重视,上课时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用简短快速高频的一连串问题可以将学生的思维迅速的拉回课堂内。适合放在重难点教学前,可以通过提高提问频率唤起学生的注意,方便后续进行重难点的教学。

2.改变提问形式

针对同一个问题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条件需运用不同的提问形式。一般课堂中提问采用的形式是“老师问,学生答。”这种提问形式对于基础不够牢固,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高职学生来说,易得到全场沉默的结果。针对高职学生的教学目标和特点,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提问方式,如:“学生问,学生答。”“学生问,老师答。”“小组问,小组答。”“老师问,小组答。”等。其中“老师问,小组答”这种提问形式是最容易被高职学生接纳的一种提问形式。一个组内的成员间较为容易开展讨论,这样有利于减少高职学生的胆怯心理,提高课堂参与度,进而达到转变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其本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不同提问方式

不同的提问方式对同一个问题内容进行提问也会有不一样的效果。提问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直接提问、间接提问、反问等。针对提问对象和教学需求的不同,应选用不同的提问方式。直接提问指教师针对有肯定答案的问题对学生提出问题,多为记忆型答案。这是最为常见的提问方式,需要学生识记的内容,多采用这种提问方式。适合于基础一般的学生,问题明确方便学生作答。间接提问是指教师针对无定或开放性答案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这也是高职学生较为害怕的一种提问方式。此类提问适合需要学生进行思考、以培养思维为主要目标的教学,适合基础较好的学生。中国课堂中针对提问,学生和老师双方都期待学生给出正确的答案,且高职学生多已成年,自尊心强,较难接受回答不正确的课堂气氛,有时会选择回避该类问题。需要运用这类提问方式时最好结合小组提问的形式,或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后再问的形式。反问提问是指针对重点需要强调或进行思辨的问题采用的提问方式,问题多以反问句的形式出现,适合于基础良好的学生,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辨别能力。这类提问通常用于检测学生知识的牢固程度或给予学生再次思考的机会。对于高职学生,该类提问方式并不难接受,且多数高职学生可以给出坚定的答案。

三、问后反馈阶段

提问后的反馈是课堂提问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不仅决定于提问的形式和提问的方式,教师对于学生作答后的反馈也至关重要。教师对于学生回答的评价和总结,对于学生学习态度和积极性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一直以来不常受到教师肯定反馈的高职层次的学生。高职教师在教学时不应用脑中固有的“标准答案”来衡量高职学生的回答。对于学生的回答,首先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性评价,这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形式。教师对于学生的肯定性评价可以是多方面的,甚至超越学生回答本身的内容。高职教师更要善于总结学生回答的答案,并且在梳理学生答案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思维上的引导,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一种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学习基础一般,学习积极性一般的高职学生,即使学生的回答不如预期的理想,教师要在课堂上给予高职学生更多的肯定性评价,再帮助高职学生一步步分析,整理出理想的答案。

综上所述,高职课堂中提问的有效性需从课前准备、课堂提问、问后反馈三个方面进行,还需结合当下高职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提问方案。高职课堂公共课的教学中心多为促进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故高职公共课教师不必将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考量高职学生的标杆。本文只是从高职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角度对高职课堂和高职学生进行了一些总结,希望本文能对后续进行高职公共课程研究的学者们提供一点价值。

参考文献:

[1]曹晓艳.《如何提高高职课堂教学效果》,《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2]戴苇.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3]曲世卓.《高职课堂教学创新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08

[4]肖启云.《提高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考与探讨》,《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

[5]王大鹿.《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策略的现状调查与研究》,《职教论坛》,2007

[6]王锡耀.《创新型高职课堂教学设计探讨》,《教育与职业》,2010

[7]伍建桥.《高职课堂教学模式与改革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6

[8]徐征.《谈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辽宁高职学报》,200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