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姓名的英译乱象及规范化建议
作者: 曾科摘 要:现阶段,随着经济全球趋势的不断深化,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完善,中国与国际社会交流和沟通的机会不断增加。中国要想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影响力,首先在语言方面就应该实现无障碍化。在这一过程中,姓名的翻译是其中的重要环节,由于翻译标准的某些局限性,翻译者并不能很好地展现中文姓名英译的规范性,从而导致中文姓名的英译乱象,为此,本文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人员有所启发。
关键词:中文姓名; 英
姓名是一项专有名词,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代号,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存在区别的重要符号,是身份的标志。普通人尚且对姓名十分关注,更不用说名人、学者等人,他们往往是某一领域的标志,如果在交流过程中不能规范、准确地将姓名表达出来,在信息交流和传递过程中往往会带来很多困惑。众所周知,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语言差异显著,如果不能很好地对中文姓名英译进行规范,则在文字转化过程中,难免由于不同的习惯、书写方式、接受方式等方面而产生问题,造成交流过程障碍,妨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甚至影响民族尊严。为此,规范英译中文姓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汉语姓名英译的混乱状况
1.不同注音引起的混乱
早在1978年,我国刚确定改革开放政策之际,国务院就对《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报告》的批转,但是在这之前,中国的对外交流过程中,汉语姓名的音译,还出现过不同的注音方式,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威妥玛—翟里斯式拼音,这种注音方式,起源于外国驻华使馆人员,这些人员以这种方式学习汉语,并随着英语影响范围的扩大,不断扩大应用,在中文人名地名的英译过程中,这种注音方法在语言学技术上并不完善,比如,在这种注音下,zc原本是声母,却被分成ts’、ts或tz’,把s分成s、ss、sz三种,这样就造成了不同的声母用相同的符号和不同的附加符号来加以区分,而在排版印刷过程中,由于附加符号的脱落,大量音节出现混乱,具体到汉语姓名,“张”“常”不分、“戴”、“泰”不分等问题。但是,尽管如此,在汉语拼音成为国际标准注音法之前,这个方法却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和应用。此外,在中文姓名的英译过程中,还使用过国语罗马字、拉丁化新文字等方法,不同时期注音标准得不到统一,人名英译的混乱现象也可想而知。
2.姓与名顺序引起的混乱
根据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习惯,姓名的书写顺序也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中国人以祖先为尊,讲究姓在前,名字在后。而在西方崇尚自由、个性解放的文化背景下,他们的姓名往往是先名后姓。为此,在充分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中文名在进行英译时,很多人认为应该保有中国特色,尊崇先姓后名的英译原则,但是也有人主张与英文规律相一致,采用先名后姓的英译方法。但是在海外华人华侨以及港澳台同胞中,他们往往更倾向于先名后姓的英译方法。但是,对于大陆同胞而言,反而更习惯按照中文顺序进行翻译。但是,也不乏这样的情况出现:非海外华人,翻译时将姓名颠倒,比如篮球运动员姚明,在NBA或者其他世界比赛中,很多媒体记者会将其命名翻译为Yao Ming,而也有翻译成Ming Yao的情况,让人有些混乱之感。
3.行业差异上翻译的差异
关于中文姓名的英文翻译,不同行业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学术期刊界,很多中文期刊要求作者提交姓名、题目、摘要以及关键词的英文翻译,而姓名的翻译,又关系到文献检索字段,所以必须特殊对待。在这一方面,期刊业界的姓名翻译与国家标准存在明显的差异,姓氏采用字母全部大写,双名加连字符等方式,比如张三,在期刊中,其翻译应该为ZHANG San,而如果名是双字的话,比如张三丰,其翻译则为ZHANG San-feng,但是除了学术界适用这种规则,其他领域则不适用。比如习近平,则不能翻译成Jinping Xi。
二、造成人名英译混乱的原因
关于中文姓名英译的混乱现象,其存在必然有一定的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翻译方面的国家规定具有模糊性。在根据国家规定,很多历史人物的姓名,则可以沿用惯用方法,而具体要有怎样的标准,则没有明确规定,而关于电影《建国大业》中的人物姓名翻译,蒋介石、宋庆龄等人均采用威妥玛拼写,而关于毛泽东、李宗仁等姓名的翻译,则采用汉语拼音英译法,而之后的电影《建党伟业》,关于蒋介石、宋庆龄等的翻译,则采用了汉语拼音英译法。由此可见,关于国家标准中的惯用,往往具有模糊性,可操作性并没有得到明确,让人一时琢磨不透。
第二,两个标准的适用范围被长时间忽视。国家标准和学术期刊规范对于中文姓名的英译都做出了相应的规范和变通,但是错误还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对于很多学者而言,他们需要长时间接触两个标准,而这两个标准的适用范围十分模糊,可能会在期刊文章中出现错误应用。
第三,标准化意识缺失。中文姓名字数偏少,往往只有两个或三个,因此,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种很容易的事,然后则按照读音进行翻译。但是,大家都忽略了标准化的问题,只是在凭借大致印象进行随意翻译。比如运动员郭焱在参加24届亚洲杯女子乒乓球决赛时,其背后所写的英文名字为“Guo Yan”,这完全符合国家标准,而与之同场竞技的姜华珺则标注的是“JIANG Hua Jun”,既不符合国家标准,也违背了学术标准的使用范围和翻译规则,而这种现象在中文名字的英译中十分常见,为此,中文姓名的翻译乱象也更是普遍。
三、对汉语人名英译规范化的思考与建议
1.对于模糊性规定进行明确标注
事实上,国家标准本身就已经对中文姓名的英译规则进行了明确,尤其是关于模糊性方面,相关规定表明,原有的惯用拼写可以不作出改动,但是,在必要情况下,可以采用新的翻译方法。还有规定表明,中文姓名英译过程中,
如果在习惯上使用的是拉丁字母拼写法,而且又能够在书刊上时常出现,则可以通过注释的方式进行说明。采用汉语拼音和威妥玛拼写合并的做法,可以促进中文姓名英译的规范化,有效避免翻译过程中的笑料。比如蒋介石的姓名翻译,就可以写成“Jiang Jieshi”(Chiang Kai-shek),有效促进姓名英译的规范化。
2.明确不同标准的使用范围
在中文姓名的翻译中,拼写法属于国家标准,而期刊规范则是对国家规范的弥补,鉴于学术检索方面的不足,才制定了这一变通标准,为此,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对两个标准进行明确,在学术期刊发表中,作者姓名应该严格遵照期刊规范中的姓名英译,而其他场合,国家标准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应该严格遵守并践行。
3.加强对国家标准的推广
为了有效改善中文姓名英译乱象的现状,应该不断加强推广,用统一的标准对姓名的翻译进行约束和规范,为此,需要加强国家标准的推广和使用,让这一标准深入人心,让使用者能够树立标准意识,掌握中文姓名英译的知识和技能,确立标准化意识。
现阶段,随着我国国际交流程度的加深,中外文化的交流不断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需要以语言为桥梁,而姓名的翻译则是交流中的一张名片,需要正确翻译,认真对待,然而,现阶段的中文姓名英译存在混乱现象,需要改进。为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明确不同标准的使用范围,促进国家标准的推广,树立标准意识,促进中文姓名英译的规范化,实现无障碍交流沟通,促进国际合作。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资助课题成果 课题编号:ZXSK2014-13
参考文献:
[1]谢君.谈中文姓名英译乱象的原因及应对[J]考试周刊,2011,(68):26-27.
[2]陈婕.影视字幕中文姓名英译规范反思——以《建国大业》为例[J].电影文学,2010,(9):147-148
[3]乐伟国.如何英译中文姓名[J]小学教学设计(英语),2014,(10):14-14
[4]宋学忍.中文名片的英译技巧[J]校园英语(下旬),2015,(6):215-216
[5]赵杨.浅析中文姓名之英译[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2,(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