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趣激效,穿越文言文教学死角
作者: 王艳欣摘 要:文言文教学需要创新,教师应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为学生构建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课堂内外加强诵读,鼓励质疑,以此增强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开展竞赛,课外延伸阅读等形式,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把文言知识巩固加深。
关键词:文言文; 兴趣; 诵读; 质疑; 竞赛; 课外延伸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23-001
钱梦龙老师说:古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古文教学需要创新。的确,在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误区:“一言堂”、“满堂灌”,课堂上枯燥无味,老师教起来费劲,学生学起来吃力,到最后有些学生还似懂非懂,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直接影响对其他内容的学习兴趣,完全为了应试而教、而学,丧失了新课标要求的初衷。所以,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孩子们对文言文学习充满兴趣呢?
一、构建环境,激发兴趣
人本主义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是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因为压力、束缚和顺从盛行的地方必然缺少自由的心理气氛,缺少获得表达感受、思维的自由。对于学生来说,也只有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中,才能使其产生积极愉快的心理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更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让学生自由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当我们给学生多一些期望,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关爱,他们自然会对文言文学习充满了好奇和探索。
例如:《曹刿论战》的教学,我是这样组织的:
(1)模拟情境,上台表演。请六位同学分别扮演曹刿和庄公在战前、战中和战后的表现。
(2)创设情境,合作讨论。曹刿和庄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请你结合课文和表演分别对他们进行评价。这样一堂课,就是通过构建宽松和谐的环境,把同学们的兴趣激发起来了。
二、加强诵读,读出兴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道出了读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所以加强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我们教师应还课堂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鉴于文言文字少意深,音单义广,教师很有必要引导、示范,明确停顿、语气、语调、情感,学生在一定的感悟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读准进而领悟。因而第一遍诵读我主张是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继而让学生“入乎其内”,“忘乎所以”,在理解基本意思的基础上,如入无人之境地诵读,读出抑扬,读出轻重,读出舒缓,读出情感,读出境界,读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这种无拘无束的诵读可以培养文言文语感,陶冶情操。
三、鼓励质疑,增强兴趣
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句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善于提问,增强“提问意识”。在文言文教学中可提问范围很多,可就字词句意思提问,这是浅层次的;还可以就作者观点、思想认识、人物言行、做法和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及处世态度的异同等诸方面提问。教师通过引导,诱发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只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就一定能点燃学生心灵中熊熊燃烧的创新之火。
四、开展竞赛,提高兴趣
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把全班分成若干组,以组为单位,开展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它文体的演讲竞赛,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这些可提前布置给学生,给他们充分的准备空间,实际上也是给他们一个记忆的过程,然后分组比赛,看谁记得多、记得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比“满堂灌”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五、拓展延伸,巩固兴趣
语文教学历来重视课外阅读,但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令人担忧,不是忙于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是把精力放在看电视、玩电子游戏或上网上去了。即使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往往也只把注意力放在现代文的阅读上,或几本名著上,而忽视文言文的课外阅读。因此,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文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如一些短小的成语故事、寓言故事或者一些浅显的小说。教师可于关键的地方给予点拨,使学生能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文词语和句子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
总之,文言文以趣激效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穿越这块“死角”,在文言文有效教学方面迈出坚定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李妙红.《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实践与研究》,2001年第7期28-30页
[2]董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管见》,《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11期18-19页
[3]金哲等.《世界新学科总览》,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6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