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作者: 蔡继明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心理学理论认为:“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关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生物教学;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43-001

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学习的兴趣,而学习成绩又与学习兴趣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我把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和热爱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使学生“欣赏生物,热爱生物”,让他们在愉快的心情中获取知识和技能,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生物启蒙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更是学生“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来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亲身体会。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生物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就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因此,善于创设情景激思激趣,是教师教学的一种艺术。教师应在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渴望了解的事物,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多设计一些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议论和讨论,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重温旧知识,又可以提供生动、丰富的新的学习素材,引起学生高度关注和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领悟到生命的自然规律。例如七年级的第一堂生物课,一开始我就问他们这样的问题:“教室里有哪些生物?”学生回答得很起劲:有人、蚊子、苍蝇等,凡是能看见的都说了。当老师告诉他们还有细菌时,他们又惊又喜,惊的是知道了教室里到处都有细菌,特别是手上相当多;喜的是他们知道了这个知识,今后要勤洗手,多讲卫生。接着又提出了许多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在轻松有趣中加以解决;然后结合“生物学的发展方向”,向学生展示生物科学发展的广阔前景,向学生介绍当今世界人口、粮食、环境和能源这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典型实例;结合“学习生物学的意义”,向学生介绍试管婴儿、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人类的基因组计划、癌的基因治疗。这样就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产生了要学好这门学科的强烈愿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设疑、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设置情景,引导学生从真实情景中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进行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达到激趣之目的。

二、科学探究,培养兴趣

《生物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生物课程要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并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以解决学习、生活及以后在工作和社会决策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而提倡和实施“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最有效的途径只一。因为好奇、探究心理是与生俱来的,探究本身就能引发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只有当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时所产生的兴趣,才使学生学习的动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例如在探究“呼吸作用”的内容时,种子吸收氧气用于什么方面?二氧化碳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会有热量产生?在探究《生物的变异》一节教学中,“转基因食品”的生产方法有哪些?这种食品的优点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世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如何等问题的探究,可以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物就在我们身边,生物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心我们身边的事物,观察和探究身边的常见现象,从中发现问题、解释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三、积极鼓励,巩固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兴趣的情感色彩比较浓,还不够稳定持久,加之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知识的难度增加,或者在学习、生活上遇到不如意的事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对学习丧失信心。因此,如何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之能稳定而持久,也是值得我们教师探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随时发掘各位学生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进行评价,充满热情地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每一位学生都特别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当学生完成得出色时,应适时、适度地表扬,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更要大力表扬和奖励,使他们具有成就感;而当学生发生问题甚至失败或者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先发现学生有创造性的一面,要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过程或者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充分挖掘他们的亮点,再耐心地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并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然后积极鼓励他们,让他们明确学习的方向。

四、加强实验,强化兴趣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生认识生物世界的窗口。形象、鲜明、生动的实验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是创造学习最佳情境的有效手段。

根据上述特点,在教授“细胞呼吸”的第一课时,我改变了课本原来的安排顺序,用演示实验开路,以“趣”引“思”。其具体做法是:上课时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材料,干酵母粉,水,葡萄糖,气球,橡皮管,澄清石灰水,指出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喜欢吃糖,请设计实验研究细胞确实会发生呼吸,呼吸又会有哪些产物?这时学生开始热烈的讨论起来,讨论结束后请一个代表上去完成实验操作过程,演示给学生看。这个实验操作起来很简单,而且实验结果也非常明显,通过上述的实验,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愉快。

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喜欢实验,特别喜欢能自己亲手做实验,为此,我又指导学生亲自做实验,来满足学生的需要,这同样也能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在介绍完相关知识后,可指导学生分组探究关于“红墨水快速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植物的向性运动”等实验,使学生对生物理论的学习感到生动而不枯燥乏味。在教学中要注意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生物实验能力,进一步强化学习兴趣。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只有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其潜能,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学习活动带来的快乐,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和精神生活的乐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