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蓝色多瑙河》为例谈全感官理念下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作者: 高燕婷摘 要: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全感官,进行“听、唱、动、奏”的审美感受、表现与创造,使学生的音乐兴趣得到提高,音乐能力得到发展。
关键词:全感官;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61-003
众所周知,音乐欣赏课是小学音乐教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领域,它既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国外早在1930年左右,音乐工作者就开始意识到了,他们提倡适应儿童个性、扩展创造性的经验的音乐欣赏。并且穆塞尔反复强调指出,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音乐欣赏,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他认为,音乐教育必须建立在音乐欣赏的基础上。欣赏提供了动力,音乐教育的目的只能是培养更好、更深的欣赏力。吴斌在《要重视欣赏教学》一文中也指出:“音乐欣赏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因为“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中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点”。
一
然而,在当前小学音乐课所涵盖的歌唱、演奏、欣赏等几大教学领域中,教师对欣赏教学存在的困惑最多。很多教师认为自己对唱歌、演奏这些学生主动参与程度比较高的领域“有一定的想法”,但独独对音乐欣赏课“有些发怵”,他们不知道应该让孩子们“怎么听”、“听什么”。音乐欣赏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师素质结构等各方面的单一化教学现象又导致了音乐欣赏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归纳起来为以下两种类型:第一,语言替代型。顾名思义即以语言替代音乐。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惯于以自己的语言来解释音乐,极其有限的教学时间在教师的语言表述中消失,留给学生的只是与音乐完全不同的记忆。第二,单一欣赏型。即教师找来了许多音响资料,整堂音乐课让学生听音乐作品的单一课型。这种单一的课型不符合普通教育的音乐教学原a则。其实,“语言替代型”和“单一欣赏型”的欣赏教学都是有悖于学生审美特点和欣赏教学规律的传统模式,因此才导致音乐欣赏教学走入了误区。
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认知心理学的影响,霍德·加登那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全感官教学论则是受记忆、认知及脑神经科学相关研究与多元智能理论启发,明确提出教学的方法。他们相信,当儿童在接到全感官刺激时,儿童的大脑会以最有效率的方法运作与发展,因此在音乐课中,全感官统合的音乐学能够使儿童全身心地沉浸在音乐的体验之中,同时提高了儿童音乐学习的效率。德国音乐教育家罗舍尔也提出用所有感官进行感知的多元审美教育。“多元审美”是一种综合的感知教育,认为艺术感知的方式应是多元,不仅要用耳朵听,或用眼睛看,还要用整个人的感官来感受它。
全感官主要是指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听觉、视觉、运动、语言、感觉等各个器官刺激,同时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听、味、嗅、触觉,使学生的多感官(眼、耳、口、鼻、肢体)受到信息的刺激,有助于学生用全感官的方式去吸收、去体验,从而全方位地开发包括体能、识别、感官、音乐、语言、人格和社交在内的七大潜能。全感官理念下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则是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特点的变化,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将学生内在的、隐性的音乐感知活动用外显的方式显现出来,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发展成有意注意,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全感官,进行“听、唱、动、奏”的审美感受、表现与创造,使学生的音乐兴趣得到提高,音乐能力得到发展。
2012年7月,国家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第四期培训班在中央音乐学院如期举行。新体系教学法集国外几大著名音乐教育体系的特点于一体,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了本土化的实践与探索。中央音乐学院作为国培计划向全国辐射传播新体系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对整个中国的音乐教育的改革,对国民的音乐素养的提升意义深远。音乐教育应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应以实践教学为主,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强调学习的过程。教学中充分运用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速度、音色、曲式、和声、调式等音乐表现要素训练学生的联觉,即听觉、视觉、触觉、动觉、感觉等,以全感官的教学理念启发学生心智,培养优秀人性和高贵品质。可以说,音乐教育新体系为全感官理念的实践与运用提供了可行的理论依据。
在这种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如何有效运用全感官理念开展音乐教学,已成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进程中面临的新问题。下面,笔者将以本人执教一节教材配套录像课《蓝色多瑙河》为例,谈谈自己全感官理念下的音乐欣赏教学实践。
二
本课教学素材取自苏少版音乐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荡漾的深情》。这个单元向学生展示音乐在表现“河流”、“海域”这个特定主题方面呈现出的多样性。乐曲《蓝色多瑙河》是修订版教材中的新增曲目,篇幅长达9分多钟,由引子、5个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这5个小圆舞曲每首都有其特点,时而是姑娘们优美舞姿,时而是蓝色多瑙河秀丽的风光,时而典雅庄重,时而欢快跳跃,时而轻盈飘逸,时而热烈奔放,这5首小回舞曲都是用二段体或三段体写成,除了基本主题外,每首还有一个副主题。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欣赏主题众多、篇幅冗长的乐曲,对他们注意力的集中和保持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因此,听什么、怎么听就成了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作品篇幅、体裁形式的特点和学生的欣赏基础,着力思考了:通过这首乐曲,在一节课内究竟能带给学生音乐学习上的哪些方面的发展;这首乐曲最具特点的音乐要素是什么;在实现教材意图重点聆听五个圆舞曲的a主题的同时,又如何做到灵活恰当,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感受及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反复聆听和梳理,确定了每个圆舞曲a主题的个性风格、永恒的三拍子,作为本节课体验的重点内容。在体验方式上,力求根据每个主题的个性特色,采用不同的体验方式,并确定了图谱和蓝色的纱巾作为辅助体验的载体。相关“圆舞曲”、“管弦乐”等知识点融于体验活动中。
鉴于以上思考,我们设立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能够跟随整首乐曲,在明显的圆舞曲节奏出现时,踏出三拍子。
2.能够用纱巾随音乐表现出各乐段的速度、节奏、旋律、力度的变化。
3.唱、听,记住第一圆舞曲a部分的主题。
一、实现音乐体验中的“动”“听”协同参与
(一)调动双脚律动,由表及里准确感知
本节课最重要的目标是:能够跟随整首乐曲踏出三拍子。由于“圆舞曲”这个知识点是这节课的一个关键点,而三拍子又是圆舞曲的基本特点,作为圆舞曲这样一种舞曲类型的乐曲,应该是由双脚来进行参与感知的。并且这是学生小学以来对圆舞曲的第一次理性认识,虽然此前也有学过《小猫圆舞曲》《杜鹃圆舞曲》等,但是并没有真正去深入体验圆舞曲这种体裁。为此,在确立了这个目标之后,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复习歌曲《请你唱个歌吧》。师:同学们,今天音乐课上我们首先来复习一首歌曲《请你唱个歌吧》,请你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
2. 用手拍出三拍子。师: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学生回答)是啊,谁能来拍一拍三拍子?老师是这样拍的(示范有强弱规律的三拍子)。大家会吗?请你们再拍一拍。
3.用脚踏出三拍子。师:刚才我们是用手拍的,你们能够用脚踏出三拍子吗?(学生尝试,教师呼拍。)
我们还可以怎样踏三拍子——教师边呼拍边用手示范下踏出弱拍的三拍子
4.学生随着教师钢琴弹奏的稳定拍点练习三拍子。师:你能随着老师弹奏速度的变化再来踏一踏三拍子吗?
总结:慢速可以踏出每个拍点;速度太快时只需要踏出强拍,身体重心随着强拍的转移,作前后或左右摇晃就行了。
5.加入旋律的三拍子的练习,截取部分圆舞曲的音调,变换成规整的旋律。师:现在加入旋律你还能踏出三拍子吗?想一想用哪种踏法更合适。
这个由“手”到“脚”,进而带动全身体验三拍子的过程,由易到难调动了学生的运动觉;由单纯的三拍子的拍点的感知发展到隐含在旋律中的拍点的感知,遵循了儿童音乐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实现了深度参与的目的。并且在此后的聆听过程中,不时调动脚上的律动,强化学生对圆舞曲节拍韵律的感知。
(二)借助教具功能,由浅入深个性体验
师:我们除了用脚踏出你听到的三拍子的变化,你还能从音乐中听到些什么?看看大家的耳朵够不够灵敏。
1.看图谱聆听第一圆舞曲。师:取出你们身后的纱巾,表现你所听到的音乐。(学生自由表现)
师:老师也想表现我听到的音乐(教师拎着纱巾按乐句,自下而上的运行,停在高处随音乐做两次抖动)……
2.学生看图谱依次听其他四个圆舞曲,并用纱巾表现自己听到的音乐。
3.完整聆听《蓝色多瑙河》,踏着拍子,用纱巾表现自己听到的音乐。
要求学生既可以跟着老师一起表现旋律的对比,也可以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动一动。合理运用学具纱巾,请学生配合脚上的舞步,聆听主题,用纱巾的抖、顿、捋、挥等动作,上下、左右的方位表现出音乐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带来的动与静、急与缓、起与伏。让纱巾变成音乐的外化物,通过听觉、视觉、触觉、运动觉的共同参与,实现人乐的交融,让音乐的流动与顿挫变得可以触摸,可以看见。通过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深层次结合视觉体验来挖掘和培养学生对旋律与动觉之间的联觉能力,逐步启发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运用这种能力,达到对音乐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元素中,贴近生活且能引起学生强烈感觉的就是节奏,身体是最先会对节奏和声响做出反应的,按音乐训练的顺序,节奏是第一步,通过身体的肢体律动是获得节奏感的首要途径。将节奏融于音乐,教学时引导学生以身体律动来感受音乐,一方面促进学习者的感觉机能,另一方面透过肢体律动感觉音乐构成的各种要素。以身体为第一乐器,要求以动作表现音乐要素,将听到的、感受到的音乐表现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曲式等用动作表现出来。同时,律动也是以肌肉运动知觉的运用来训练节奏,以非形式化的全身律动来感应与音乐节奏相关的速度、快慢、节奏、长短、力度、强弱、大小声、节拍及其他元素,由此感受音乐及表现音乐。
二、进行音乐实践中的“声”“听”同步介入
在初步了解这首乐曲之后,带领学生演唱第一圆舞曲的a主题。这首乐曲最早是为合唱而写,并且第一圆舞曲a段的旋律在整首乐曲中多次出现。旋律的重复,上行分解式旋律进行,容易使人们记忆这个圆舞曲的一个经典主题,并且这部分音乐速度自由、节拍不是很明显、舞蹈性不强,反而歌唱性比较强。科普兰认为“辨识旋律的一个最佳途径就是试着将它哼唱出来”。在儿童的世界中,歌唱是他们最自然的音乐方式,也是最符合其本性的、体验音乐的方式。从聆听角度看,歌唱是聆听的结果,唱得好必须听得好;反过来歌唱也是对聆听的强化。
因此,在学唱这部分旋律时,要求学生一边演唱唱名一边做柯尔文手势,不同的手势再辅以不同的空间位置,引导学生产生对音符唱名及相对音高的联想,将难捉摸的高音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视觉化,形象化。教师不仅带着学生演唱旋律,还演唱了歌词,如此,不仅可以实现音乐感知,还能够促进音乐理解。可以说,歌唱外化聆听,深化体验,并检验聆听。
柯达伊主张用嗓音作乐器,在儿童学习音乐的最佳时期,教师应该早期开始给予儿童直观的音乐体验。首先,以歌唱和律动为核心。此时儿童亲身参与到音乐中,去体验音乐。从听觉、动觉、歌唱、操作、创意等多感官统合来对音乐做出反应,发展儿童对音乐的感知觉,提高儿童的音乐能力。在教学中采用音叉、柯尔文手势、唱名法、节奏名、符干字母谱等工具直观地在积累音感经验的基础上掌握音乐语言的听、唱、读、写四项基本能力,达到儿童全感官整体性歌唱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