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化教学使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作者: 迟晓燕

摘 要:开展活动化教学,是《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是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需要,是实现小学德育课程目标的需要。

关键词:活动化教学; 品德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64-001

新课标《品德与生活》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把教学中学生认知获得偏重于“从学科知识教学的逻辑中去获得”转变为“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帮助儿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一、活动化教学内容要体现生活性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创造性的从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材料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被儿童接受。如教学《平安回家》这一课时,我紧密结合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不强、放学途中很容易被有趣的事物吸引、在路上逗留不按时回家的特点来组织教学活动。首先让学生说一说,放学后是否有家人来接?是否在约定的地点等家人来接?如果没有家人来接应怎么办?这些都是上学儿童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让他们结合自身的生活环境说说自己的做法,在他们现身说法中学生就会明白了,放学后不应在路上逗留,要按时回家,免得家人担心。这就促使学生主动自己回家,试着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活动化教学的课堂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必须设计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发展道德能力。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把思品课中的明理过程寓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中。

1.在辨析中明理

哲人说:“真理越辨越明。”教师可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实际,摄取学生中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分辨正误。例如在教《真正的勇敢》时,联系学生中的哥们义气、打赌、玩危险游戏等实际情况,拍摄一组辨析题的录像或照片,启发学生展开辨论:(1)小刚、小强课间在玩危险游戏;(2)小芳协助大人救起了落水儿童;(3)小明、小东在赌谁会开汽车;(4)小英看见狗吓得直哭,小宁赶走了狗,抱起了小英。说说谁是真正的勇敢?为什么?学生通过辨析讨论,懂得了“真正勇敢”的含义,分清了“冒险”、“蛮干”与勇敢的本质区别。这样,学生不仅澄清了模糊认识,正确理解了道德概念,而且提高了道德认识。

2.在游戏中明理

游戏是一种自觉自愿的活动,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满足低年级儿童想表现自己的愿望,是培养良好个性的有效途径。如教学《课间活动守秩序》一课,可组织学生开展“投沙包”、“丢手绢”的游戏,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只有课间活动守秩序,大家才能玩得快乐,休息得好,并懂得了在课间活动时,因为全校同学都在活动、游戏,在活动时要想着大家,不要顾了自己而妨碍别人的活动。实践证明,教学遵守纪律,爱护公物、自我服务性劳动、文明礼貌言行等内容的课,运用游戏实践法可使本来比较单调乏味的带有强制性的品德教育增加趣味性、娱乐性。学生可以在游戏中知道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

3.在体验中明理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学生所明白的道理一般是通过讨论、传授得来的,如让学生亲身经历,则不言自明。如教学爱惜粮食,爱惜学习用品,爱惜课桌椅一类课文时,可组织学生参加农忙,或参观文具用品的生产制作过程,或观看电视录像,直观地感受课桌椅的生产过程,这样学生易于理解,且印象深刻。

三、设计开放式实践活动

《课标》中提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优化思品课堂教学,就是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社会因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依托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将校园、家庭、社会等一切有利于学生明理、导行的场景都当作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切实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

1.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我们的教学要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2.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

学生的天性是乐于自己探索,好游戏、活动,课堂上的说教再生动也缺乏形象性、参与性,而少先队活动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炉。因此,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把思品教学与班队活动结合起来,从班队活动中深化思品教育。

总之,开展活动化教学,是《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是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需要,是实现小学德育课程目标的需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和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教学中用活动把课程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从活动中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活动化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积极观念,真正体现德育课程新型的教育目的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换位、学会对话、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关注生态平衡,使教材真正成为能够与儿童进行对话,鼓励儿童进行创造的文本及学生探究知识,明辨是非善恶所凭借的话题和范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探究中思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