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中生情”:历史情景剧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赖伟摘 要:历史情景剧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若运用得当,它在《纲要》教学中能发挥很大作用。目前对情景剧的探索很少,应使其不断完善,成为《纲要》课程改革的有力工具,使《纲要》成为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关键词:情景剧; 《纲要》; 课改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116-0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大学本科四门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门学科先天具有史学性质,如何利用此性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从广大《纲要》任课教师的教学经验来看,历史情景剧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手段。学界对此问题的探讨尚不为多。笔者不揣简陋,愿略作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情景剧的优势
在《纲要》教学中使用情景剧,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以近现代人物的身份进行表演,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剧本、课堂表演等方面。与传统的讲授法相比较,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很大的优势。
第一,能够有效地增强《纲要》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和说服力。在《纲要》的教学过程中,偏重政治史而轻视文化史、社会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偏重政治史是本课程的特点之一,本属正常。不过,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导致课堂乏味的现象,理论分析有余而感性史实不足。情景剧则有助于纠正这一弊病。《纲要》课程除了知识,情感熏陶也是一个重要目标。理论的分析固然必要,然而在情感的暗示方面效果却殊不为佳。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潜意识对人的影响要远大于意识。理论分析主要作用于意识,而情景剧的暗示却直接潜意识。若对历史情景配置得当,便可发挥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等历史学科的优势,避免单一教学方式之弊,从而使《纲要》课程更为形象生动,且更具趣味性与说服力。
第二,能够高效率地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贯穿从小学到大学整个教育过程。古语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中国近现代史中涌现出了许多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而献身的英雄,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良好资源。先辈们的伟大事迹如何运用于《纲要》课堂,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情景剧可以最大程度地重现历史现场,让学生移情入境地观察英雄们的所作所为,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体验的感观性,从而达成进行高效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第三,能够有效地避免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改善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少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观念多少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对一些历史现象的观念往往轻信一些想当然的论断,而罔顾历史事实,或者曲解历史事实。另外,许多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存在问题,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二元对立模式是一种很常见的思维方式。情景剧并非文学创作,而是完全根据史实而来。情景剧的运用注重一手材料,客观真实,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多元渐进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改进他们的历史认知能力,从而对中国近现代诸多历史问题形成成熟的认识。
二、适宜使用情景剧的教学内容
何种内容适用情景剧,既要考虑学生的偏好,也要考虑课程教学的目标。运用情景剧的初衷是提高《纲要》教学的趣味性,趣味性是一种饱含主观色彩的东西,故而必须研究学生的偏好。通过在L学院进行抽样调查,可以发现学生对情景剧的偏好。在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意引导的情况下,某班对情景的选择情况是:武昌起义、科举的废除、五四运动、风雨春帆楼——马关条约的签订、张学良与东北易帜、列强瓜分中国的危局、英勇的游击队——抗战的敌后战场。从上述七个选题中可以发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选题有五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选题有两个。另外,学生的自觉选择通常倾向于表达爱国主义情怀为多。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当然是本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不能仅限于此。本课程要使学生明了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因而情景剧的安排重点应当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也并非意味着减少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内容安排,而是求得一个平衡,使课程的目标更容易达成。
三、情景剧的实施办法
根据若干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相关调查研究,情景剧的有效实施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确定情景剧的题目。情景剧的选题既要注重学生的偏好,也要注重课程的教学目标。然而如何确定,仍是一个需要谨慎考虑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用一周左右的时间自行选择一个题目,由教师汇总、调整,最后确定选题。教师的调整和补充,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建立在吃透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最后确定的等量应该都具有典型的教育意义,与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相关。由于教学时数紧张,无关紧要的选题不宜入选。至于选题的数目,应根据班级大小和教师任教班级的多寡而定。若教学班人数在100人左右,确定的选题则在八到十个为宜。
第二,情景剧的准备。一出较好的情景剧需要精心的准备,所以教师最好在学期前两周就确定好选题,对学生做好分组,明确要求,以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学生的准备可以课外进行,但是教师应及时检查情景剧的准备情况。教师对情景剧准备的检查项目有剧本或表演方案、音乐、人员安排、道具,如有必要还需列席学生的排练和预演。
第三,情景剧的演出。情景剧的演出由于学生不同而呈现出非常大的差别。对此,可以不同处置。对于普通专业或者演出效果一般的表演,只在教学班表演即可。对于特殊专业或者演出效果突出的情景剧表演,则可以考虑进一步扩大影响。教师可以安排各自然班自行组织初赛,择优推选一个节目参加教学班的复赛。教师要全程参加复赛,评估演出效果。如果复赛效果较好,涌现的良好剧目较多,教师则可以与学院、教务处、团委等部门联系,组织一场学校级别的决赛。这场决赛的评委可由任课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教务处、团委等部门代表组成,增强公平性和权威性。这种方式甚至可以以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约于每年年底或六月底举办一场情景剧大赛,以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同时又能境中生情、寓教于乐。
四、在《纲要》课程中使用情景剧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纲要》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学时少。故而,情景剧的使用第一个应当注意的问题是不能影响课程其他内容的教学。情景剧虽具有优越性,也不能忽视讲授法的重要性。情景剧的使用须不影响课程的正常进度,否则便有喧宾夺主之嫌。
第二个注意点是情景剧不只是为了“好玩”,要时刻与教学目标相结合。情景剧再好,也只不过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它不能取代教学目标。情景剧的剧本可以千变万化,但有一条主线不能变,即必须围绕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而展开。
第三个注意点是关注学生的差别,在情景剧的安排中不必强求一致。不同大学、不同生源地、不同专业的学生,存在重大差别,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评判情剧的效果。以地方二本师范院校为例,学生大都来自农村,除了音乐、舞蹈、中文等专业以外,大都没有受过表演训练,教师对其也就不必提出过高要求。对于某些特别专业的学生,则可提较高的要求。
总而言之,情景剧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宜在适当的时机巧加运用。如果运用得当,它在《纲要》课程教学中可以发挥很大作用。目前,对情景剧的探索还不多,我们应使其不断完善,使其成为《纲要》课程改革的有力工具,从而实现让该课程成为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2014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青年教师专项“情景剧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SZQ2014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