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课程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作者: 胡洁 郝建力

摘 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多变,传统教学模式所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城市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城市管理教学改革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与整理,找到目前城市管理教学改革的一些困境,并针对这些困境提出对策。

关键词:城市管理; 教学改革;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117-001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就全国整体而言,我国城市的发展已然步入工业化城市阶段,城市的结构性更加复杂。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受到被城市化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使得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城市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复杂。但是我国城市管理专业起步晚,高校与社会各主体知识生产能力有限,因此必须通过改革来改善这种现状。

二、城市管理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困境

(一)教师教学改革理念模糊

现有的教学模式是在传统教学观念作用下形成的,这种教学观念在教师思想中已根深蒂固,想要对其改变是很困难的。且相对于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城市管理学科发展时间较短,教师很难认识到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在思想上没有形成清晰的教学改革理念。

(二)教师缺乏实践性经验,课程缺乏实践性环节

高校教师大都是一出校门就直接入职高校,缺乏专业的实践管理经验,他们虽拥有专业知识,但难以对本专业课程做出有效的实践指导。传统城市管理课程几乎是沿用以前的课程,很陈旧,不具有超前性。国内某些高校虽然进行了相应的变革,比如增加“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新型的教学方式,但其效果并不明显。

(三)绩效考核方式具有片面性

教学评价具有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反馈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学评价误导了教学的本质意义与初衷。有学者提出了“教考分离”的观点,同时许多高校推出了电脑评教系统。改革后的考核方式虽然增大了公平性,但这种考核方式依然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检验,并不能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个体的差异性特征

不同区域其城市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所面临的现状和城市发展问题不同,需要的人才也具有差异,因此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也不同。地理区域、高校、学生等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导致城市管理教学改革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

三、强化《城市管理》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革新教师改革理念,打破传统教学观念

近年来,慕课平台(MOOC,简称“慕课”)被纷纷推出,“慕课”建设的前提是加强微课建设。微课教学恰好可以通过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加深教师对于教学的深度,增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加强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慕课”可以让教师接触到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深刻认识到教学改革对于教师与学生的双向益处和重要性,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同时城市管理学的教学引入微课教学,通过现代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管理与城市之间关系的认知和理论实践应用能力。

(二)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增加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城市管理教学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国不能像国外那样,聘请政府官员来学校任职,因此只能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外出进修或者参加有关城市管理的研讨会,这样可以让教师对于城市管理学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增加自己的见识,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并引进“翻转课堂”,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

(三)增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入现场教学模式

现场教学是将课堂从课室搬到管理实践现场,在实践现场进行直接、面对面的教学,使教学场景具有新鲜感和体验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在现场教学模式中,教师会提出真实的城市管理问题,让学生来解答。学生提出自己的处理办法,教师进行评价其是否具有可实践性,并对学生的想法进行更改和完善,这不仅促进了学生对于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增加学生的见识,让他们对于现实城市发展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引导他们将来的学习行为,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消除考核片面性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可将教学内容与任务交给学生,通过让学生在完成相应任务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理论和运用理论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这些困难学生要自行解决,这让学生感觉到挑战性,让他们对于知识有更大的渴望,促发他们去探索未知的知识。通过这种训练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也便于全面对教师进行考核。

(五)针对个体差异性,引入学习分析技术

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和学习,教师应该加深对于学生的了解,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教师可以通过考试成绩、平时观察以及其他学生的反馈加深对学生的了解,按照个体间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改善学生的学习绩效,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论

本文认为城市管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关系其实质是为解决城市问题以及增加城市管理团队力量的一种存在,其根本上是一种文化生产力。本文对于城市管理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困境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应加强城市管理师资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是引入先进的教学模式,以改善我国高校对于城市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案,为我国的城市管理培养实践性、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蒋逸民.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对大学教学和科研的影响[J]中国高教研究,2010(2)

[2]李振.关于高校教学改革现状分析及对策的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8)

[3]吴玉平,张伟平.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困境与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4(6)

[4]赵婀娜,闫星辰.“慕课”来袭,中国大学如何应对[N]人民日报,2013,8(08)

[5]黄金煜,郑友训.“翻转课堂”与教师角色转型[J]上海教育科研,2014(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