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的艺术情景
作者: 周玉华摘 要:语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类似艺术的追求,语言、文字就是艺术。语言知识种类博大精深,语义无穷。但语言知识中有许多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篇章,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使用艺术的语言和手段,设置情景,让难懂的语文,转化成学生易懂的内容施教。这是本文要议的话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艺术情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020-001
上到初中后的语文变得抽象了,这使得许多刚入学、稚气未脱的初中学生有所不适应,有时对启发意义巨大的古诗文敬而远之,导致由好学到厌学。我们怎样才能上好语文课呢?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种观点:
一、上好语文课,就是要把声音语句场景引入课堂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教学中,我利用歌唱和朗诵都是通过人声来表现文学作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歌唱和朗诵都是通过人声来表现文学作品的,两者在声音的表演技巧上虽各有特点,但目的是一样的,都将用最动听的音色加上表演技巧,让观众感受到人声的美和语言的美。再者,歌唱和朗诵都在良好的声音条件基础上,用科学的发声技术结合自身的文化修养,对作品进行理解和再创作,都是声音、情感与作品的结合体。
朗诵可以融入到歌唱之中,歌唱又被朗诵所借鉴。在歌唱表演中,经常会有朗诵的形式贯穿其中。比如说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它的每个乐章之间都有一段精彩的朗诵,正由于它的存在,使得作品气势磅礴、振奋人心,充分展示了作品的灵魂。再比如说歌剧中的宣叙调和咏叹调,就好像朗诵和歌唱,歌剧中的宣叙调部分就是用朗诵的手法进行情节上的连接。朗诵也会借鉴歌唱的表现形式,比如说歌唱表演中的二重唱、轮唱等形式,在朗诵表演中被很好的运用,使得作品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设置语言艺术情境的教学作用。
二、上好语文课,就是实现故事化、情景化
教好语文课,需要选择一些优秀的有故事情节,又有人物情景和个性的阅读素材,给学生阅读、朗读和讲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需要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还要联系实际,阅读时才能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如阅读素材《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的事情,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们的同情。根据该文的内容及中心思想,朗读该文的基调就应该确定为低沉缓慢。朗读时又要根据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内心的情感“悲——喜——绝望”的变化适当变换语气、速度和语音,这样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三、上好语文课,也可把语言生活化、艺术化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很多内容都是以艺术化的形式,再现了生活中常见的语文问题。
在课文中诸如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或者具有总起、过渡等作用的句段,都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的好素材。如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优美的散文是一篇很好的朗读素材,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并珍惜时间的可贵,从现在做起,把握好今天,走向更美好的明天。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时,通过对语言、文字、句段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
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就要求学生边听边小声跟着模仿。因此,教师对教材中准确的词语、优美的句式、生动的片段,要多作范读,突出语言特点。坚持这样的练习,就能慢慢促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阅读水平。特别是其中的生活、故事情景,对学生学习语文起了积极的吸引作用。
像这样设计的生活中的场景,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在充满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此时,思维训练是那样的轻松自然、那样的和谐,使语文走进了生活,为生活服务,生活与语文有机地融为一体。问题情境生活化、艺术化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新教材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心理需要,艺术化地创设具体、生动、活泼有趣的故事情境和优美语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冲动,寓教于乐,使他们乐于学习语文,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学习。
以上经验和观点,是我个人的一些体会与看法,有不符合“新课程语文标准”的地方,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学习新的理论与方法,为达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上好每节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