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师”
作者: 赵花摘 要:一位年轻的老师,在老教师的影响下,开始渐渐走向成熟。
关键词:教师; 师傅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074-001
一、师,师
刚工作那会,学校给我们几个新老师安排了“师傅”,迎新会议还未结束,热情的人已是“师傅”声声。当然,也有人至今仍是一声淡淡的“某老师”。
于我,“拜师”应是生命种种之很重,而后偶有触动之事也总会想起我的“第一声‘师傅’”:长长的米色碎花连衣裙,长长的过腰的发,也长长地站在了师傅办公室的门外。
勇气是什么?那段时间我的答案应该都是“勇敢地喊出第一声‘师傅’”吧。
“师傅”的概念渐渐清晰是伴随着师傅陪我走过的那一堂又一堂的公开课。除了父母,原来也可以有人把我的事当作她的事来做的,感叹之余,“师傅”也就到了心里。
我的全校亮相课还是清晰的,五年级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师傅不仅全身心地投入了进去,更是一如既往地请来了她的老友为我细细磨课,犹能记心的是课快开始时见师傅仔细在粉笔盒子里挑着粉笔,并把它们放在了我能拿到的地方。
我的亮相课很受好评,或者说大受称赞,师傅开心极了,那笑声和师妹考上了有前途的学校是一样的。
想到师傅的笑,我总是暖,也经常会回忆那样一个画面:一个腼腆的我被爽朗大笑的师傅挽着,开心地走在校园里。
二、师,不只是师傅
大叔说:“教,不等于就是师傅。”
刚工作的那两年,我不停地上课:精品课、亮相课、汇报课、教研课、片级课、双优课,每一堂课都有师傅在,也都有“大叔”。
大叔是学校的能手,师傅的老友。大叔教会了我如何把握教材,如何写详案,如何驾驭课堂,如何幽默,大叔离开学校时大家都让我喊声“师傅”,大叔不让喊,大叔说:“教不等于就是师傅。”
后来我离开了师傅。师傅说成长了,自己的路自己好好走。
后来的路我也遇到了“师”。
她,让我渐渐走向了自我。大叔说他给我的只是漂亮的衣服,只是帮助我展现美而已,一旦失去这些漂亮的衣服,还能不能美下去就看有没有“自我”了。而她就是帮助我开始从“衣服”走向“自我”的人,在她的影响下,我开始独立构思、呈现、吸取,别人头疼而我期待的就是她主持的评课,她对一堂课的把握总是令我惊叹的,她总是能说出别人心底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我想这都来自她的投入和思考。我告诉自己我要学她,也总有一天我要超越她!
起起落落,事事种种,低迷时她的那句“花儿是一个思考型的老师”总能鼓舞我继续前行!
这几年,过于东奔又西走,没能好好“上课”,遗憾,竟也有点习惯了。
今年,因为一堂课的关系,加深了对学校一位老师的了解,人,真的是需要走近的。
好似有违习惯的课堂,也有点打破模式的思路,一下不能接受,却不得不承认心中已泛起了涟漪,忍不住地开始了思考……
特别,那一个举动,一个和师傅一样帮我拿粉笔的举动,让我好生温暖和感动。
虽然,我的表现让他失望了,可是这份暖我记住了,也会不弃不馁做得更好,对于别人的感谢,我习惯于放进心里,做好自己,以作回报!
想起来,去年真是很有意义的一年,专业上、思想上、思路上都有了打开,究其原因是因为“求变”,也因为名师在身边吧。
感性的我情绪总是会被一个小小的触点激发,继而泛滥。
张老师给予我的触点应该是这次的市教科研活动,实话实说,经历了这几年的“平“,经历了百节课的“失”,上课的激情和感觉不是十分投入,虽然抱着认真,内心的渴望与悸动却不似从前。
“赵花,要不要我和你一起去?”准备带学生去熟悉上课地点时张老师这样问我,我愣了一下,竟不知如何回答了,张老师真好,我心里说着;教研活动第一节课,倪校的数学课,我听课,电脑好像出现了故障,因为知道会有人来处理吧,也不急着做什么,可是看到了已经站了起来的张老师,她在着急地朝着我比划,我懂,我点了点头,走出了教室,有人替我担心真好;该我上课了,拿起尺准备画田字格时,竟发现张老师站在了我身边,“我帮你画吧。”记得和张老师说过我没画过田字格,“没事的,我帮你画,你去检查一下电脑。”
孩子们背着古诗准备上课了,我看到了坐在第一排的张老师,此时同时进行的是孙老师的课,也该邀请了张老师去听的,我的这堂课张老师听了很多遍,依旧出现在这里,是为了能在我需要的时候可以提醒我、帮助我。就像当年师傅对我那样,我一下陷入了深思,以至于都忘了上课的时间,直到看到她着急的暗示。
呵呵,小失误,却温暖着!
回到办公室大家玩笑于我的“小忘记”,望着张老师的桌子,我笑着说“真的忘记了!”
突然,看到张老师给我的留言:上得很好,有些小问题都是正常的,好好休息!
暖暖的,想起了我的师傅,想起了大叔……
此刻,那种渴望上课的冲动一下又有了,好强烈地渴望投入一堂课的感觉,我兴奋着,也感谢着!
喜欢自己这样的状态,也感谢着身边的大家!
回想这一学期,张老师带来的点点滴滴,真的是收获在心。
三、课原来也可以这样上
工作居然也近10年,带了实习生,带了徒弟,也听张老师上了《青松》一课,饱满极了的一堂课,让我惊叹。不论中高年级还是低年级,古诗学习都是相对无味的,可是《青松》却让我听得兴奋不已,我真正地开始了思考和实践,课原来也可以这样来上。
四、关注学生不是形式,是真实
习惯了公开课的绚烂,也渐渐从华丽归于朴实,但那份过于重视是未改的,详案的概念是入心的,这不是不对,却在听了张老师几次课后开始了多样的思考:精确到每句语言,流畅、漂亮的同时,更多呈现的是个“顺”字,真实的体验也需要啰嗦的关注,有些矛盾,听着张老师的课,真真实实收获着,关注学生可以是真实。
点滴涌来,却一下无语,突跃一字“幸”!
年岁轻轻,诸多助者,幸!
变,进步成长的路;师,一生勿忘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