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到关节处引在恰当时
作者: 方苗娟摘 要: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师不能准确定位学生学习起点,自身对文本解读肤浅,教学机智不足、学生观不正确等因素制约,使得课堂“引领”的专业性和实效性大打折扣,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不能达成,语文课堂也无法体现语文的魅力。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以深厚的教学基本功、专业素养为根基,在课堂的巧妙引领上做足功夫,锤到关节处,引在恰当时,以期学生完美地实践语文学科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两个层面的功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 引领;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2-006-004
一、概念界定
1.教师的引领功能
一节课就如一部小电影。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一个布控全局的导演。教师设计好教案,在课堂上引领、指导学生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学习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根据学情随时调整改变教学“剧本”的演绎,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尝试、揣摩、控制,从而实现新知识的建构。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教师通过恰当巧妙的“引领”,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导思考,指导实践,疏导心理,教导方法。在评价、点拨、修正、示范、提升的循环往复中,教师的引领功夫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面貌和最终收获。
2.语文教师课堂引领的专业性
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是以文选的形式呈现的,有别于其他学科,因此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达成,教学手段的选用、教学流程的实施等较之其他学科,担负着更重要的职责。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用专业的手段,引导学生接触并掌握教学内容,形成能力;要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带领学生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最终达成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的目的,并且要求在这一系列的操作中,体现“语文味”。
3.语文教师课堂引领的实效性
语文教师的课堂“引领”具备扎实有效的特质,对教与学的各项指标起推进作用。
二、问题提出的背景——阅读课教学中,教师“引领”功能欠缺现象举隅及剖析
1.指向不明确
对学生学习起点把握得不准确,导致教材处理的不恰当,课堂教学内容及重难点的预设偏离学生的真正学习需求,教师没有在课堂关节处锤打,发挥引领功能。
案例(一)老舍《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师:请同学大声朗读课文,然后认真思考,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
生(甲):我认为冬天的济南是温晴的,因为……
生(乙):我认为冬天的济南是慈善的,因为文中说你“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而这句话也从济南地形的特点上表现了她的“慈善”。
师:你说得很好,请坐!还有同学来发表意见吗?
……
【解析】
济南冬天的特点,甚至“慈善”的特点是一目了然的,学生在感知全文,筛选信息后能迅速准确地把握。但是学生是否明白冬天“慈善”的真正意义呢?这就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也应该是课堂教学时文本解读、语言赏析的重点。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在解读教材、设计教案、预设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时有没有恰当地定位学生学习的起点?是否想过该在什么地方给学生一些引领、指导、点拨,让他们得以向文字的更深处漫溯,真正读懂此文,获得美的享受呢?而上述案例中,学生的水平很不错,有结论,也找到文中相关的语句论证了自己的观点。那么,此时我们教师该做什么呢?难道只是说一句“你说得很好”之类的话草草收场吗?如果这样,谁都可以当语文老师了啊!笔者以为此时教师完全可以追问一下,如:“老师只知道‘慈善’是形容人心地善良,常怀悲悯,或做了些帮助他人、社会好事的现象,为什么可以形容冬天呢?”这样的追问不仅可以凸显济南冬天的特点,也可以深化教学,促使学生沉入文本,结合具体内容理解“慈善”一词其实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济南冬天温暖平和的特点。再如,还可以追问:“慈善”表现济南地形有怎样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体会济南三面环山的地形特征,通过语句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你说得很好……还有同学来发表意见吗”式的引领,的确可以达成教学环节的收缩和顺利过渡,但是,此时作为教师,我们的功用又在哪里啊?
很显然,在以上教学环节的处理上,教师的引领还存在着诸多不足:(1)没有吃透教材,错误定位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正的难点及需求,没有在教与学的关键处花大气力重锤敲击,使得课堂教学有“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的嫌疑。(2)没有真正体现教师在课堂上的“引领、点拨、示范、提升”功能,课堂也就显得机械呆板,没有灵气而冷漠。(3)以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作为考量标准,这样的引领根本不具备专业性,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无从体现。
2.专业性不强
囿于学识、视野、思维的习惯及深度等因素的制约,教师自身对文本的处理过于肤浅,以致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真正在教学内容层面上进行富有专业性的“引领”,课堂显现深度不足的弊端,有时甚至成了无效劳动。
【案例二】九(上)《故乡》的教学实录
(教师让学生梳理文意,概括出小说的主旨体现在一个“变”字上。然后花了近二十分钟研读闰土的“变”)
师:刚才我们从闰土的外貌、语言的变化中,感受到他生活的窘迫和精神的愚昧麻木,更感知到辛亥革命并未改善农民的生存状态,正是物质的匮乏才导致了他精神的麻木和无原则的顺从,这可悲的变化是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的。课文除了写闰土的“变”以外,还写了谁的“变”?
生(众答):杨二嫂。
师:那么,杨二嫂又有怎样的变化呢?谁来说说?
生:杨二嫂年轻时很美,现在变得很丑了……
师:是的,杨二嫂年轻时很美,现在变得很丑很势利了,这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的……
【解析】以上案例中教师让学生梳理文意,概括出小说的主旨体现在一个“变”字上。然后花了近二十分钟研读闰土的“变”,感知辛亥革命并未改善农民的生存状态,物质的匮乏导致了精神的麻木和无原则的顺从、人与人之间可悲的隔膜。这个环节的设置无可非议,大多数同行也会这样操作。但是,这些不是教学的难点,因为《故乡》中杨二嫂这个人物并非可有可无的“摆设”或“陪衬”,她是当时城市小市民的一个典型代表,更是人性异化另一个极端(张扬到恣睢、自私、损人利己),她不同于闰土的顺从、也是人性变异的另一种可悲的表达形式。这些内涵作为学生还很难理解,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明确的认识,因为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厚度和质地。不难看出,鲁迅先生塑造这个人物的用意极为明显:通过她的外貌,尤其是性格由温柔贤淑到恣睢自私的变迁,反映辛亥革命同样导致城市市民的贫穷,最终异化了人的性格和人际关系。但是,上述的案例中,教师竟然那样轻易地让杨二嫂走出了课堂,走出了学生的视线,好可惜!
我们都知道,解读小说,必须从典型人物的性格、命运的把握切入,从中更准确深刻地把握主旨。《故乡》主旨的解读,对学生而言,只要教师引导到位,背景资料准备充分,学生达成这个目标也不是难事。可我们的教学,除了读懂文本以外,还应该教给学生解读小说的一般方法。如果我们的课堂都只是把感受探究闰土的变作为教学重难点,那么,学生对《故乡》的主要内容及主旨的把握必将过于肤浅,而且也无从感知小说的一般解读路径,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及文本深度解读的目的也将无法达成。笔者以为,以上案例中,当学生在只知道用“美”来形容杨二嫂时,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从解读“豆腐西施”一词入手,指导他们用“面若桃花”、“白净端庄”等词来想象描绘年轻杨二嫂的秀丽端庄,找出眼前“圆规”形象描摹的语句作对比感悟,再从引导“恣睢”一词的解读入手,想象并描绘杨二嫂的现时的粗鄙、刻薄、不堪入目,然后追问:“造成这天翻地覆变化的原因何在?对于一个曾经那样秀丽端庄的女子意味着什么?”最后归结为杨二嫂所有的“变”都在于物质生活的窘迫导致的外貌到性情的可悲的异化。在此基础上,如果教师追问:辛亥革命给了小市民什么?学生自然会归纳出“物质的匮乏和人性、人际关系的异化”等深层次的东西。或许此时,我们还可继续解说或追问小说中的人物的意义及从文本阅读过程中领悟到的小说解读的一般方法……如果用以上方式去改变《故乡》一文的教学引领,不仅文本的深度阅读有了实现的途径,主旨归纳也将不再是空中楼阁,学生解读小说的能力也有了一个感性的提升过程。而且,教师在达成以上目标的同时,都以语言感悟、赏析、运用为基点切入,日积月累,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也会在一次次具体可感的磨砺中得到质的飞跃。
3.修正不及时
课堂上没有对学生的语言表达的不规范或不完美之处进行及时的修正、“引领”,体现不出语文课堂教学“引领”的专业性。
【案例三】八(上)《石壕吏》教学片断
(学生在自主翻译完“听妇前致词……犹得备晟炊”一段后)
师: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妇人的“苦”是什么?
生:孩子三个死了两个,家里很穷,自己也老了,孙子还小。
师:你概括的很对,也很全面,请坐。
如果教师在以上的教学片断中,注重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该有的专业而有效地引领,那么,课堂便会呈现出别样的精彩。请看预想中更理想的“引领”及效果:
师: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妇人的“苦”是什么?
生:孩子三个死了两个,家里很穷,自己也老了,孙子还小。
师:你概括得很对,也很全面,但是能不能用成语或俗语准确地来形容妇人的“苦”呢?相信大家有这个实力,都来试试吧!
生:好像想不出来。
师:没关系,我们一起来找找。
生:好的。
师:孩子三个死了两个,那么妇人承受的是怎样的痛苦?
生(甲):丧子之痛。
生(乙):白发人送黑发人。
师:说得精彩极了!妇人家里很穷,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
生(齐答):“出入无完裙。”
师:媳妇都已“出入无完裙”了,你想想妇人家中会是怎样的情景?
生(甲):家徒四壁。
生(乙):一贫如洗。
生(丙):缺衣少穿。
生(丁):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师:真聪明!妇人这样悲苦,我们会对她怎样?差吏呢?
……(课堂因为教师抓住了“语言表达”这一灵魂,且进行了别具匠心而又专业到位的引领,瞬间变得丰满生动,具有了吸引力。它犹如一泓清泉,带着兴奋、快乐、激情走向远方。)
【解析】从上述案例的对比中不难发现:现实中,我们很多时候会忘却我们的课堂姓“语”,总是会忘却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才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功。难怪旁人会笑谑我们的课是“思品课”!
4.时效不明显
教师没有及时恰当地处理动态生成的内容,错失良好的教学契机,最终没有很好地在专业性及实效性的维度上达成教师的“引领”功能。
【案例四】九(上)第四单元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片断
师:课文内容我们已经分析完了,对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有什么看法?
生:老师,我有。
师:你说。
生:我不喜欢这篇课文,因为课文的语言不活泼,总感觉在教训人,前一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写得更生动一些。
师:文章有不同的风格,你不喜欢也得学的,大家说是吗?……
(不少学生附和老师的说法,有的幸灾乐祸地看着刚才发表意见的学生,在众人含义复杂的目光中,他低下了头,再也无心听课了,空气里有一种莫名的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