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作者: 胡素梅

摘 要:阅读是我们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在知识激增的今天,只有让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让语文素养的参天大树枝繁叶茂。课堂阅读教学要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奠定基础和提供方法,教师也应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学会思考,陶冶情操,服务课堂阅读教学。

关键词:教学; 课堂阅读; 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3-008-001

阅读是我们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当今社会知识激增,更新周期逐渐缩短,这就对当代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生接触的阅读文本无外课内与课外,教材是流,课外文本是源;课内文本是沧海一粟,课外文本则是浩瀚汪洋;教材与课外文本资源互通声息,互相呼应,如花与叶,枝与根一般亲密,两者不可分割。只有让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才会让语文素养的参天大树枝繁叶茂。

课堂阅读教学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阅读训练,在阅读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会阅读,善于阅读,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奠定基础和提供方法,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材是人文自然科学的载体,它无所不包容,无所不涉及,教师要善用巧用教材,帮助学生课外阅读。

一、感悟文本,培养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首要任务是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教学中要多层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和创造激情。以教材为载体,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学生精神敞开,面对文本,走进文本。与作者和文中人物进行情感的沟通,心灵的对话,品字读文,亲历语言,欣赏语言,积淀语言,运用语言。对自己喜欢的部分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让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培养阅读兴趣,享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教学如此赏心悦目,学生自然会对阅读充满向往,并把阅读的内容由课内增至课外。课外文本丰富多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净化心灵,使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书中感知积极向上,乐观顽强,好学敏思,还能和书中人物同悲喜,共欢乐,让学生不断成长,心智不断成熟,真正做到乐于读书,乐于探索,乐于学习。

二、授人以渔,培养阅读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阅读教学要提高教学效率,开展个性化阅读,让学生有疑而学,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动心读,动脑想,动手写,动口说,动耳听。学生只有全身心的参与阅读,才能习得系统的阅读方法。阅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中华民族的经典要诵读,反复诵读,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更多的经典没时间和精力去精读,那就用泛读,略读,浏览,大量吸收知识,增长见识。阅读仅仅停留在表面是远远不够的,最好的解决方法是精读。叶圣陶曾说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教学《海燕》一文,先让学生默读,圈出作者用的关联词,通过学生体会,感受作者描写的有序性。再读这段文字,用横线画出描写的动词,经过多次朗读,海燕的勇敢、执着便跃然于学生的脑海中。这些方法的掌握都源自教师一堂堂阅读课扎扎实实的施教,而学生只要掌握这个点石成金术,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能随时随地点文本为知识。

三、根据文本,拓展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说过,教材仅仅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要能够举一反三。教材是施教的基础,但仅限于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现在提倡大语文观,要求学生身在课堂知天下。这就必须以文本为基础,辅以课外读物,最终形成以课文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式的阅读方式。教材的课文内涵丰富,引导学习领悟之后,就做好课内与课外的链接,寻找最恰当的链接点,把学生的视线投向丰富的课外,引领学生把对教材浅层的理解深化到对整个材料深层的追问。教完《藤野先生》,就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与藤野有关的故事,更深刻感受人物的品质;学完《夸父逐日》,接着便可以向学生介绍《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继而便是整部《山海经》。要想让教材之流清如许,只能把学生带入深源远长的文化世界之中,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课外阅读对语文教学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1.利用课外阅读,铺垫情感基调

课文是课外文本资源的引入,很多文章或许离学生的生活很远,或许跨越许多年代,学生与之很陌生。如果仅仅停留在教材表面,而不做深层的挖掘,学生的思维认知就被禁锢于课堂,如无源之水。这时就要结合课文内容补充课外阅读,在课内进行交流,丰富了语文学习内容,拉近学生与作品距离,铺垫情感基调。

2.利用课外阅读,突破教学重难点

阅读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是保证学生提高认知的关键。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适当利用课外阅读资料,有助于降低课文难度,让学生充分理解、感悟文章。课文《再塑生命》中的句子,学生很难对生活有更多感触,此时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资料、教材一些删除部分,牵着学生上知识台阶就容易多了。

3.利用课外阅读,描写课文空白处

教材中有很多地方留有空白,让我们遐想连篇,这也是学生用笔写我心之时,把一堂课收获凝聚笔芯,留下创作。学生能否表达,表达得是否淋漓尽致,那就要看他的文学功底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平时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厚积薄发。在教学课文《大雁归来》的尾声,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第二年”,学生们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做了各种假设,也有了更丰富的续集。在短暂的练笔之后,学生们对课文理解更深刻了。

总之,课堂阅读教学要扎扎实实地教,课外阅读要丰丰富富地读,课内牵手课外,学生就能遨游知识的海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