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简约、有效的探究课堂

作者: 吴涧石

摘 要:“探究”一直以来都是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能真正构建一个简约、有效的探究课堂,是许多科学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问题。本文从诸多问题中选择了“教材的大容量”和“实验材料的干扰”这两小点,分析其原因,探寻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简约; 有效; 探究;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3-040-001

“探究”一直以来都是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能真正构建一个简约、有效的科学探究课堂,如何引领学生在简约和有效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概念,是许多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短短的四十分钟,真正能做到探究的简约和有效,其实并不容易。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问题。作为教师,应悉心分析这些常见问题,挖掘其产生的原因,探寻解决的策略,努力将学生的科学探究向着简约和有效发展。

一、克服教材大容量,构建简约课堂

【现象】在目前使用的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中,可以发现某些单元、某些课次教材内容容量大,知识信息丰富,教材安排的环节也较多。如四年级《点亮小灯泡》这一课,教材安排既要认识组成简单电路的各个器材名称、特点;又要了解小灯泡的内部结构;还要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组成简单电路点亮小灯泡。在理想状态下,按照课前的教学预设,一环套着一环进行,教学任务可以按时完成。但在实际实施中,有许多未知因素在无形中影响着课堂的生成,如学生的学业水平、原来的知识基础,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验能力,再如课堂的生成外在因素等,这些都影响着教学的进程。有时学生在热热闹闹的探究之后,并未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在繁琐的教学环节之余,未能建构起既定的科学概念。

【策略】那么,如何更好地克服教材大容量的问题呢?我认为,构建简约的探究课堂,是一个较好的解决策略,能使探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不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探究环节的简约。很多公开课和常态课的经历告诉我们,不要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尤其在教学起始阶段,应在2-3分钟的导入中,直接地将学生引入到探究的情境之中。而有的老师将导入部分设计得过于繁琐,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计了花样繁多的教学花絮,徘徊了五分钟甚至更多时间还没有进入到预设轨道,而学生有限的时间在一点一滴浪费,学生的兴趣也被其他不相干的事物发散开了,反而影响了探究的实效。

2.实验习惯的养成。学生的实验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在日常教学中一点一滴培养起来。而良好的实验习惯一旦形成,不仅使学生终身受益,更使教师能将大容量的教学内容化解于无形,真正构建起简约有效的探究课堂。

在日常的教学中,每次实验建议教师要予以时间规定,避免学生拖沓。久而久之,学生有了这样的时间概念后,会以很快的速度进入到探究中。同时,引进比赛也是一种激励措施。尤其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比赛加上一定的奖励措施,学生积极性会格外高涨,会以一种饱满的学习热情投入到科学探究中。此外,在安排小组实验时,应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并任用小组长,逐步形成学生非常清楚的实验机制。而机制的形成,在步入教学之初,可以在教师帮助下学生分好各自的岗位,但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之后,可再按照时间轮换。

3.实验要求的明晰。要保证简约的探究课堂,在探究活动前就应引导学生明晰实验要求和探究目标,做到指向明确,有的放矢。要引导学生在清楚操作要求和规范后才可以动手。有针对性的探究可以避免实验的盲目和无序,可以更好地提高探究的实效。

4.实验步骤的再设计。有时面对教材内容的面广量大,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对于教材中的科学实验可以进行二次再设计。当然,这个修整和删减要建立在对教材的充分解读的基础上,一般我们提倡根据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环节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克服材料干扰,构建有效课堂

【现象】实验材料是科学课的“主角”之一,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想中学、做中学和用中学,可以让学生像小小科学家那样在对材料的探究中获取知识。大量的实验材料能够给予学生直观感性的科学认识,使他们能迅速地进入到探究领域,获取科学结论。然而,由于孩子好动的天性,以及对于材料的过于好奇,常常会给顺利实施探究过程带来干扰。有时,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尤其是相对灵活和多动的学生,会将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实验材料上,以至于教师的实验要求和注意点反而不怎么关注,真正地要动手进行探究时不知道如何下手。他们盲目地胡乱操作,影响了实验的实效,也无法在探究中形成科学的认识。这就是课堂中经常见到的实验材料干扰正常教学的问题。

【对策】因此,我们要正确分析造成实验材料干扰的原因,寻找策略,以构建更为有效的探究课堂。

1.材料的适时放置。材料干扰探究的实际原因其实在于“实验材料放置的时间节点没有把握好”。课前实验桌上就放置着材料,真正能克制住自己不分心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根据心理学分析,这是学生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同时,材料放置的时间长了,学生真正探究时的新鲜感也不强了。因此,一般情况下,不提倡将材料提前放置在实验桌上。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在一定的节点上,出示与之相匹配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实验。

2.材料的适时收发。为了提高探究的有效性,教师针对实验的不同,材料可以采取分批发放的形式。当一个实验和某个探究环节完成,相应的材料不再需要时,必须要求回收到原来的位置,养成从哪里拿来放回到哪里的良好习惯。反之,如不及时收回,这些遗留下来的材料将成为某些学生的“玩具”,将会影响到实验后的研讨、探究结论的得出以及下一个探究环节的实施。

总之,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探究中,由于教材容量大和实验材料多,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及时发现,深入思考,及时寻找解决策略,以便更好地构建简约有效的探究课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