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升朗读水平为手段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 唐庆峰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把朗读放在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是必然的。要引导学生学会边读边想,在朗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积累语言,提高自己的阅读和作文能力。本文着重讨论的就是如何运用朗读这一手段培养小学生认识、理解、欣赏、表达语言文字的能力。
关键词:朗读; 语言文字; 手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3-054-001
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中强调指出:“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它。”读书不仅是进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它还能有效的训练学生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一、朗读是将语言文字读正确的重要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三项要求中,正确是前提。只有读得正确,才可能流利,才可能有感情。
1.如何清除部分学生的语言障碍
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共有52名学生,有语言障碍的占40%,这部分学生的语言障碍主要表现在:(1)声调互混,有些学生将阳平读成阴平,上声读成阳平。(2)没有“ou”这个韵母发音,在读书的过程中常常遇到含有“ou”这个韵母的音节,如“讴歌”中的“讴”,他们容易读成“ē”,将“解剖”误读成“解pō”。针对上述现象,笔者在指导朗读时,从五个环节进行突破。第一是听读,请学生对照课文认真听录音,并提前向学生提出要求:听字音;听语气;听断句。第二是看读,看教师读做到:看教师的口形;看教师的表情。第三是跟读,教师大声范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是自由读,第五是查读。在查读的过程中,对四声不到位读音不准的现象进行针对性练习。
2.如何排除方言的干扰
由于受到地方方言的干扰,笔者班级学生鼻音和边音不分,前后鼻音不分现象严重,如苏教版九年义务教材第二册第10课《月亮和云彩》文中的“彩”是平舌音,有的学生读成翘舌音“chǎi”,“穿行”的“穿”读成平舌音,有的学生将文中的“月亮”读成“月niàng”,“了”(lē)读成“呢”(nē),有的学生将“穿行”读成了前鼻音,“真快”读成了后鼻音。针对这些现象,笔者事先将文中属前鼻音、边音、鼻音、平翘舌音的字的正确读音,用幻灯打到屏幕上,让学生一边看着屏幕一边看着教师的口形跟读,读数遍后拿出小镜子,让学生看着自己的嘴形进行发音练习,然后将这些字放在句中进行圈读、跟读。
二、朗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常用方法
1.通过朗读领悟词句的意思
理解词句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而课文中的许多词句是不易解释的,常常要通过读来感悟。如《狼和小羊》中的“可怜”,只有通过读来意会。让学生明白小羊好好的,狼却非要找借口吃它,小羊又无力反抗,很可怜。有的词语虽然好解释,但学生受词汇量的限制,也不能解释。如《狼和小羊》中的“争辩”,意思是“争论,解释”,但唯有读书,通过狼和小羊的两次对话来意会。
2.在朗读中领会课文的意境
新编教材中许多课文意境优美。在教学中,笔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观察图画来想象体会。如《王冕学画》中关于雨后荷花的描写,“大雨过后,阳光照得满湖通红,湖里的荷花开的更鲜艳了,粉红的花瓣上清水滴滴,碧绿的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笔者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出自己认为特别美的句子,接着用投影打出这几句话,让学生打出图像,要学生看图,听老师朗读,最后关掉投影,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录音用头脑去“看”这副画。这样经过几番读、听、想,学生渐入佳境。
三、朗读是突破语言文字重点、难点的高效抓手
1.抓住重点语段比较读
《小雪儿》第一自然段中有这样两句话:“小雪花,飘呀飘呀,飘落在枝头,枝头的梨花越开越大,飘落枝头,枝头的梨花越开越大;飘落到田野,麦苗的棉被越盖越厚。”教学时,笔者抓住这两句话并联系“梨花、棉被”的颜色、样子以及给人的感受,使学生在读中感受雪花覆盖在田野上既松软又轻柔的情景,体会作者对小雪花无比喜爱的思想感情。
2.抓住难点问题反复读
《小松树和大松树》的难点问题是理解小松树和风伯伯的话。小松树说的话是:“喂,你看笔者长得多高啊,笔者能看到很远的地方,你呢?”其中的语气词反映了小松树骄傲的情绪。教学时笔者抓住“喂”、“你呢”这两个词语,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边读边体味揣摩,体会小松树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心理。
3.抓住精彩片断激情读
苏教版小语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名家名言。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它来作为语感训练材料,让学生通过有表情,有节奏的反复读,在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在读中形成具体的形象来引发学生的语感,达到“语悟其神”的境界。
四、朗读是感受欣赏语言文字的魅力并内化的关键技巧
每篇选入教材的课文都具有其闪光点,一个涵义深刻的句子,一段饱含感情的话语,一个用词精当、句式优美的片断,笔者要下功夫引导学生理解并迁移运用的对象。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要善于在朗读中发现这些闪光点。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其作用,欣赏其语言中所蕴藏的美,储存到自己的记忆之中。
五、朗读是突显语言文字的形象性特征的方便捷径
1.教师范读突显语言文字形象化特征。教师通过范读再现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情感融入学生的“情阀”中,启发学生形象思维,取得“瞻言而见貌”、“披文而入情”的效果。
2.学生诵读是突显语言文字形象化特征。毕竟学生是主体,启发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运用学到的有关朗读方法,大胆地进行尝试,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水平,感情朗读能力愈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愈发展。
六、朗读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小学生正处在从“学话时期”过渡到“语言发展的增速期”。教学中笔者常常可以看到,当学生朗读时被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深深打动了心弦,就随之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感到激情奔涌,迫不及待的要把自己的心里话倒出来,这是朗读中感情的“沸点”。这时,如果老师能抓住这种亢奋的心理状态,让学生敞开说,就能使朗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体现自主发展的精神,要想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获得知识,树立理想,欣赏和表达语言文字能力,就必须强化朗读训练,把主动权交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