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实验让物理课堂如虎添翼
作者: 许贤卿摘 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根据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好玩等心理特点设计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 设计小实验; 激发兴趣; 大作用;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024-001
近些年来,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物理教学中收到了一定的实效。下面我就谈谈本人在这方面的做法及体会。
一、根据学生好奇心理设计小实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令人激动的新颖事物的感受性,另一种是针对特定信息目标的“科学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恰是“对知识的渴望”。所以在设计小实验时,要诱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当学生感觉到有一种内在的自觉的要求时,思维的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挥。例如我在教《光的衍射》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小实验和大家分享:
课本安排了相应的学生实验“用卡尺观察光的衍射现象”。但卡尺学生手头并没有,要到实验室才有,有条件限制,很不方便。
为此,上课前一个晚上布置学生拿两只圆柱形的新铅笔。将两只圆柱形的新铅笔并齐,用两手捏着,可以在两铅笔中间形成一条狭缝,眼睛紧贴狭缝,且让狭缝与一只日光灯管保持平行,在离灯管约1m的地方,通过狭缝便能观察到单缝衍射产生的彩色条纹。通过这个小实验,学生能亲临实验之中。
设计的这个小实验,发挥大作用在于,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做了这个小实验,我又有了另一个改进的想法。拿两只圆柱形的新铅笔,在其中一只圆柱形的新铅笔的一端绕一条纸带,绕上7圈左右。再将两只圆柱形的新铅笔并齐,两头用橡皮筋匝紧,可以在两铅笔中间形成一个宽度渐变的狭缝,再用玩具激光笔沿这个宽度渐变的狭缝,从宽处往窄处移,激光通过这个宽度渐变的夹缝,在教室的墙壁上就可以找到衍射条纹。学生能清晰的观察到衍射条纹,同时,学生还可以清晰的观察到中间亮纹的宽度和亮度变化情况。通过设计小实验,学生就可以轻松地“将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归纳总结出来。
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了物理知识,也使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发挥大作用。
二、根据学生好问心理设计小实验
高中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平时喜欢观察和思考,遇到一些不懂的东西总是要问个究竟,他们好问的积极性应该得到保护和鼓励。在物理教学课堂上,大多数演示出来的实验现象,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事例,且朴素唯物、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科学原理,无一不能提供给学生们积极观察、思考和提问的机会。然而,大多数时候,学生们自发的观察往往流于肤浅,随意且缺乏逻辑性的思考则一般都较为幼稚和散乱,在这种情况下所提出的问题通常显得不着边际、也不够成熟,放任自流将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有目的地设计小实验,引导学生沿着探索物理知识的思路去观察现象、发现和思考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符合逻辑地提出和分析问题的习惯。提出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这样可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达到听好课的目的。
例如在研究“落体运动规律”的教学中,为了说明“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所受重力无关”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小实验:
取两张相同的纸和一小石块。
演示一:一张竖直,另一张水平,同时从同一高度放手,观察现象。
演示二:一张捏成纸团,另一张水平,同时从同一高度放手,观察现象。
演示三:一张捏成纸团和小石块,同时从同一高度放手,观察现象。
学生针对以上观察现象,立马产生疑问,很想问个为什么,这样设计小实验,就很好的利用了学生好问心理。也让学生思维最大限度的被引导到课堂的问题上来。用物理现象有力的证明了“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所受重力无关”这一观点。此小实验,取材方便,又经济,又有说服力。发挥了巨大的物理魅力,很值得一用。
物理课堂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小实验,将思想性和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使课堂变的丰富多彩,学生自然也就喜欢上物理课了。
四、根据学生好胜心理设计小实验
高中学生年少气盛,急于用胜利来加强自信,普遍好胜心较强,平时碰到问题喜欢与人展开争论。如果能够设计小实验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引导迁移到学习上,对有关问题的争论就是一种学习、提高和完善认识的过程。在物理教学中我把一些直接学习起来较有难度的问题,分解成过渡性的小实验,让学生展开争论。由于好胜心理的作用,学生会努力凭借已有的学识和推理,根据他们对所争论的问题的片面看法,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探讨,从中获得认识上的进步,最终辩出真知灼见。
例如“拔河比赛”。器材:一根直径3厘米左右,长1米左右的钢管和一小瓶油。找两个同学,一个个大力大,一个个小力小,对拉,胜负如何?再在个大的同学握手处抺上油,再对拉,胜负又如何?我设计的这个小实验,它的巨大作用在于,利用了学生好胜的心理,马上将学生引到了《摩擦力》的教学上来。这个小实验马上激发了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他们可以充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同时也便于发现不足之处,及时得到纠正与补充,获得的进步较大。这比之于传统的由教师单独上演的“独角戏”,效果要好。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总结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设计一些低成本,高效的小实验,强调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态度和习惯,学会用物理的方法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物理课堂中设计小实验应该尽量灵活一点,“花样”尽量多一些(当然离不开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要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然后引导他们去发现、思考和探索物理现象的真谛。总而言之,设计小实验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都喜欢上物理课,这就是小实验让物理课堂如虎添翼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教育心理学》
[2]《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11期
[3]沈江天.展现物理学习自身的魅力,物理教师,1999(4)
[4]冯容士,刘炳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与自制教具,上海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