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幼儿的眼神

作者: 张静雯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小班幼儿的眼神。全文首先分析了读懂幼儿眼神对于幼儿及教师的特殊意义,然后通过平日的观察总结出幼儿眼神的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的眼神找到合适的对待措施。

关键词:幼儿; 眼神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088-001

一、读懂幼儿眼神的意义

现今,由于许多年轻父母平时高强度的工作量,加之年轻家庭独门独户的居住环境,使得很多孩子平时缺少与人接触的平台。在家人面前,他们总是会无拘无束甚至放肆地表达、提出自己的需要,可是一旦遇到了陌生人,很多孩子在父母面前的那份“不羁”就会收敛,于是,这就造成了有些孩子在幼儿园没有任何需求的假象:想要上厕所不敢说,受人欺负了不敢说,热了想脱衣服不敢说……这种现象在小班尤为明显。这时候,作为老师,只有从孩子出发,倾听他们、分析他们、读懂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幼儿需要的老师。

二、幼儿眼神的类型

通过一学期的观察和分析,我将小班幼儿的眼神总结出了以下八种,具体分析如下:

1.眼神无光,昏昏欲睡。这是孩子对眼前事物毫无兴趣,或者已经十分疲倦的表现。记得刚开学的时候,我们班的孩子还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作息,上课注意力都不能集中太久,尤其是语言或者社会课,上到后半段时很多孩子都听不进去了,可是迫于压力又不敢说话,只能机械地坚持,两眼茫然地看着教师以外的地方。

2.两眼凝视,聚精会神。这是孩子精力集中,深入探索真谛的表现。

3.低眉顺目,不敢正视。有一次我发现娃娃家的勺子被摔断了,于是问娃娃家的孩子怎么回事。孩子们并不知道是谁弄坏的,纷纷投来无辜的目光,并声称不是自己弄得,只有B,什么都没说,一直低着头不敢和我有目光上的交汇,于是我大致猜到了应该是B弄坏的,游戏结束后单独找B问清了情况,知道是他不小心弄坏的,嘱咐了几句便原谅了他,他也如释重负地重新展开了笑颜。

4.紧盯某物,留恋不舍。这是孩子对该物产生爱慕、新奇感的表现。下午放学的时候,我们给孩子放了动画片,看得正起劲时,幼儿C的爷爷来接她了,C目光紧盯着电视屏幕,一寸也不愿移开,爷爷叫了几遍,她应了一声,但仍然无法将视线移开。后来爷爷生气了,她只能不情愿地起身,慢吞吞地把椅子塞好,还绕了一圈把其他没放好的椅子放好,放的同时视线却也始终没有离开过电视荧幕。

5.怒目而视。表示孩子心里对某事态极度不服、进行反抗的表现。孩子在受到不公平待遇或者感觉自己被侵犯时,都会愤怒,有时他们不敢做出反抗,但眼神中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情绪。

6.呆望教师,面露窘色。这是孩子遇到困难,内心感到恐惧,寻求帮助的表现。幼儿E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刚开学的时候非常胆小,连上厕所都不敢和老师说,后来有了经验,我就会不时地看一下E的眼神,一旦发现她呆望着我,且脸色异常,就问她要不要上厕所,并且多数情况下她确实有上厕所的需求。

7.沾沾自喜,紧盯教师。这是幼儿对自己的表现感到满意,期待教师表扬的表现。幼儿F非常要强,平时很努力,但是在教师面前比较胆小,不太敢表达。记得有一次美术课装饰房间,我表扬了一个已经装饰好的幼儿,很多孩子非常羡慕,便纷纷告诉我自己也完成了,从而暗示我应该表扬他们。这时F也已经完成了,但若要开口给予我暗示又有点害羞,于是她克制不住心中的喜悦与期待,紧紧地盯着我,我便心领神会地肯定了她的表现,她也终于满意又骄傲地对旁边的孩子说:“老师也表扬我了喏!”

三、如何对待这些眼神

1.向求助的眼神伸出援手。当孩子来到陌生的环境,或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孩子遇到困难时,他们的内心是恐惧的、无助的,或许他不敢向你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心中的恐惧,但他们知道教师是可以帮助他们的人,便会不声不响的用一种求救的眼神看着你,乞求你的帮助。这时教师应用身体接触给孩子安全感,同时用尽量温和、亲切的语气询问孩子的情况,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困难和要求。

2.在黯淡的眼神中找出问题。有时我们会发现孩子跟你讲话时眼睛不看你,东张西望,眼神游离不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很多可能的原因。可能是孩子对目前的内容不感兴趣;可能是他做错了事,但还没有被发现;也可能是孩子身上发生了让他内心不安或委屈的事。若是孩子对所说的话题不感兴趣,教师应及时调整谈话内容,吸引孩子的注意;如果孩子因犯了错而心虚,则要让幼儿感觉到老师的信任和理解,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通过教育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若是孩子心中有不愉快或是委屈,则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并帮助他们排解内心的压力,有必要的话还应与家长及时取得联系,询问在家的情况。

3.给期待的眼神以机会和鼓励。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很努力很要强,但是性格却比较内向、胆小,当他们觉得自己有进步了,或者想表现得更出色些,就会用期待的眼光看着老师,以此来引起老师的注意。当老师给予他们想要的回应时,他们脸上就会露出满意的微笑。

4.给愤怒的眼神以理解。当看到孩子愤怒的眼神时,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或是顺从,而是要问清原因,引导幼儿分清善恶是非,使孩子心悦诚服。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孩子的眼神里往往会传达出很多他们嘴上不会说的事。当个有心人,读懂他们,相信一定能更快得到他们的信任,从而帮助他们更快适应新环境。

参考文献:

[1]金志英.《一个眼神,一种交流》,《学前教育之花》,2009年第1期

[2]张大社.《教师眼神的作用及其运用适当心理分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06年第3期。

[3]祁玉山,马金花.《让每一双期待的眼神都闪烁智慧的灵光》,《教学随笔》,2008年 第10期。

[4]陈海清.《读懂孩子的眼神》,《中国教师报》,2005年7月7日

[5]周彦宏:《与幼儿“眉来眼去”》,《早期教育:教师版》,2006年 第4期

[6]小戈:《读懂孩子的眼神》,

http://www.66163.com/Fujian_w/news/fjrb/000125/15-2.htm

[7]赵春玲:《读懂孩子的眼神》,http://www.sdchild.com/jk/essay/200603/1822.shtml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