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活动中的组织与引导
作者: 姜晓娟摘 要:在日常的教学反思和听课评课活动中,我们对师幼互动中的“有效”关注度很高,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激发与引导,是一个活动有效的关键,是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源泉。本文试图从大班美术活动《指纹添画》的几次研磨中,通过教师在活动中所利用的言语、情境、游戏、提问、评价等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美术; 幼儿; 引导
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104-001
一、利用恰当的言语激发幼儿
在美术活动《指纹添画》活动中,教师带着幼儿到了多功能教室上课,由于教学地点的变更,幼儿显得有些兴奋。教师见此情景,利用轻柔舒缓的言语吸引了幼儿的注意,把幼儿带进了美丽幽静的森林之中,以此突出森林里的动物们正在和小朋友们捉迷藏,激发幼儿找出小动物的兴趣。这也为下一环节“用指纹添画请出小动物”作了铺垫。
二、善用情境激发幼儿
往往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会利用一个情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引导幼儿参与到活动中,如在美术活动《指纹添画》中,教师将情境的“利”用变为“善”用。首先教师将创设好的一幅较大的森林背景图呈现在幼儿面前,通过与幼儿的谈话,在引导幼儿进行指纹添画的时候,教师的提问也能充分利用情境布置来激发幼儿,“你想请什么动物到森林里玩?”这让每个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会联想到生活在森林里的各种各样的动物朋友,有的会联想到自己喜欢的一些小动物。在评价作品的时候,教师为引导幼儿集体观察到大家添画出的各种动物,充分结合了情境来提示幼儿,“看看,我们都请来了哪些小动物出来玩了呢?”幼儿在集中注意观察的基础上,能积极主动地说出同伴在背景图上添画出的动物。
三、利用游戏激发幼儿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它在本质上与游戏相通。在童心与艺术、游戏与审美之间,往往有着一种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在教学活动中,把活动内容渗透在游戏中,能使幼儿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对活动内容产生兴趣。在游戏兴趣的驱使下和游戏氛围的作用下,能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情境中顺其自然地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技能,形成优良的品质。
在美术活动《指纹添画》中,教师在示范印画的时候,并不是直接将所要展现的动物印画在纸上,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而是通过有趣的、寓教于乐的儿歌游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在想象中体会到了创作的快乐。当教师在示范印一只蝴蝶的时候,教师边印边说:“小蝴蝶,飞呀飞,快快飞来做游戏。”在示范印小兔时,教师为了印出小兔比较明显的特征,就以“小兔子,红眼睛,长耳朵,短尾巴,跳来跳去真可爱”来抓住幼儿,幼儿在这个积极等待之中进行观察和思考,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如何蘸印泥、如何印出动物的特征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这也为幼儿的创作作了很好的铺垫。
四、适时提问激发幼儿
“提问是引发幼儿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学过程中的适时提问,不仅能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帮助幼儿掌握活动内容,还能开拓幼儿的思维,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从《指纹添画》这一美术活动的几次试教情况来看,我把教师适时的提问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活动前所预设的问题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反馈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时提问。如在预设的问题中,教师为了让幼儿能观察到手上的指纹,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我们来看看手指上有什么?幼儿的回答多种多样:有很多线、指甲上有一部分是白色的等等,显然幼儿的回答与指纹无关。根据第一次试教中幼儿的回答情况,教师在第二次试教时是这样提问的:我们把小动物请出来吧,看看我是怎么把它请出来的?这一提问在激发幼儿参与观察兴趣的同时,幼儿又能直观地看到教师是利用手上的指纹请出小动物的。二是对个体差异进行适时的提问。在《指纹添画》活动中,教师所印出的指纹是有差异性的,有的是单独的一个指纹,有的是两个指纹组合在一起,有的是大小不同的许多个指纹在一起。幼儿在看到这些不同的指纹印后,都在议论可以变成什么动物。个别想象能力比较欠缺的幼儿所想到的会与同伴雷同,这时教师适时的提问,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思维活动,帮助幼儿回忆相关的知识经验。在活动中教师分别是这样提问的:“假如两个指纹在一起,你会把它们变成什么动物呢?”“许多许多的指纹在一起,你又会变出什么动物呢?”这样的提问显然能提高处在不同能力发展水平的幼儿的表现力和想象力。
五、积极评价激发幼儿
“教师对幼儿作品评价的态度、标准,直接影响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影响幼儿对作品的态度和对美的鉴赏能力。”
在孩子们添画结束后,教师结合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如有的幼儿添画出形象清晰完整的小动物,教师则幽默地说:“看,这些小动物好像要从纸上跳出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一样。”听教师这么一说,孩子们都把眼光聚集到作品上,从而观察到作品的细微之处。对于个别画面平淡的幼儿作品,教师则事先与这类幼儿沟通好,蜻蜓点水般地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在集体面前表扬幼儿参与活动的认真态度,让这类幼儿在原有的发展水平上再向前一步。莎士比亚说过:“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指南》中也指出,对于引导幼儿对美的表达与表现,教师要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在幼儿自由表现时,对幼儿的作品不轻易给予否定的评价。在《指纹添画》活动中,教师的评价以鼓励为主,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幼儿所添画的作品,相信孩子们在老师的熏陶之下,会对自己的创作有更大的热情。
诱发幼儿积极参与美术活动的方法还有许多,以上几点只是我从大班美术活动《指纹添画》中得出的一些浅显的思考。幼儿美术活动学习的关键是在于教师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当然在教育实践中,还可以总结出更多更好的教育策略,积极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引导幼儿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参考文献:
[1]倪敏著.《幼儿园课程与教育活动设计》,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2]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3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