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区域活动“有声有色”

作者: 蒋怡

摘 要:区域活动符合幼儿爱玩的天性,幼儿通过摆弄材料、自主操作,在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教师作为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者,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引导者,对区域活动的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案例分析引出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教师组织区域活动的能力。

关键词:区域活动; 教师; 幼儿主体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114-001

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幼儿在摆弄材料,自主操作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在幼儿园中为幼儿设置一定的教育环境,即“活动区”,让幼儿通过主动活动来学习,从而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全面发展。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能自主的选择同伴、材料进行操作实践,习得知识。因此,教师合理组织区域活动,发挥区域活动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一、转变认识偏差,明确角色定位

案例1

区域活动的时间到了……

只见40岁的王老师悠闲地坐在椅子上,对孩子们说:“好了,区域活动开始了。你们自己去玩吧!想玩什么玩什么啊!”

孩子们立刻从椅子上弹起,冲进了各个活动区域,整个教室立刻变得人声鼎沸,乱糟糟的。王老师按捺不住了,“小声点!小声点!再吵我让你们收起来了啊!”

可是孩子们却是抑制不住的兴奋,嘈杂的声音仍然不绝于耳。

“来,全部收起来,给我在位置上坐一会吧!”王老师微怒道。她抬头看看墙上的钟,此时区域活动才刚开始5分钟。

上述案例中,我们看到在区域活动开始后,教师并未对幼儿进行任何组织,这可能是教师对区域活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造成的。《指南》中指出:教师应提供幼儿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的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避免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放任幼儿,让他们随心所欲、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另一种是急于求成、把区域活动也当成是集体教学,忽略了区域活动“玩中学”的特性。教师应明确自己在区域中的角色定位,起到“支持、观察、引导”的作用。

二、根据主题内容,科学投放材料

案例2

区域活动开始了。走进中&班的教室,孩子们都在聚精会神的操作着自己的材料……

在“甜嘴巴”(语言区),孩子们正在摆弄儿歌“别说我小”的操作材料。儿歌中的图片被能干的老师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下来,剪下塑封好后贴在吸管的一头,孩子们边念儿歌边把这些吸管插进“养乐多”瓶子,简单又有趣。

在“聪明屋”(数学区),孩子们正在进行排序活动。白纸画上小红旗就成了孩子们简易的排序板,在他们手中,是“婴儿”“小学生”“叔叔”“爷爷”的小卡片,几个孩子正在叽叽喳喳的争论,到底应该把哪张小卡片排在第一位……

在“巧手坊”(美工区),几个女孩子正对照着自己儿时的照片认真的画着画,她们也在为自己长大的变化感到不可思议呢!

活动材料的投放是区域活动顺利展开的基础,因此,投放合适的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以往的区域活动中。投放材料通常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1.投放的材料虽多,可是比较杂乱,且不符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与现实需要。2.投放的材料比较粗糙,容易损坏,不利于幼儿的反复操作。

在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教师投放的材料是和当前正在进行的“主题”相对应的。围绕主题开展区域活动有利于将幼儿偶然的、零散的经验系统化。操作材料是幼儿习得知识和技能的载体。材料是幼儿隐性的老师,是幼儿认识的中介和桥梁。根据主题内容投放材料,可以让活动材料有效地体现教育的目标,使区域活动更有计划性和目的性。孩子在摆弄这些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就能习得本主题的知识,更加有的放矢的获得某方面的发展。

根据主题投放的材料还要体现一定的科学性。首先,教师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应考虑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科学的有层次的投放材料。其次,教师要根据话题的进展情况,科学的调整投放的材料。投放的材料不能一成不变,随着主题的展开,教师要不断的变化投放的材料。

三、及时操作演示,因人而异指导

案例3

蔡老师拿出新完成的数学区域材料摆放在桌上。漂亮的“新玩具”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大家都好奇的问:“蔡老师,这是怎么玩的呀?”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有的说是插在瓶子里的,有的说这是装饰用的。

蔡老师笑眯眯地说:“你们都去坐好,我来告诉你们!”一番解释过后,孩子们都明白啦。原来这是老师让他们练习数物匹配的。孩子们先要根据彩色的小圆点数出插入瓶中的花朵数量,然后再把相应颜色的花朵插进瓶中。

经常可以看到,区域里虽然投放了五花八门的材料,可是,孩子们拿着这些材料却不知道该如何操作使用,他们只是毫无目的的任意摆弄,这就使区域活动的价值大打折扣。区域活动是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建构经验的活动,在活动中幼儿肯定会碰到各种困难。那教师到底什么时候该指导,该怎样指导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指导应该基于观察。充分的观察能让我们了解幼儿,掌握他们的实时状况,只有时刻关注孩子,才能判断出他们是否需要帮助。2.指导应该把握好“度”。在指导的过程中只要能把孩子引到正确的轨道上就该停止,而不应让他们过分的依赖教师,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机会。3.指导可以是“间接”的。教师可以以玩伴的身份询问孩子“正在做什么,发生了什么问题”,让幼儿放下“警戒心”,对于过分内向的孩子,可以请其他能力较强的孩子来指导、帮助他。

教师在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坚持正确的理念,合理投放材料,积极有效的进行指导和评价,才能为幼儿营造一个自由的学习与发展的空间。“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教师只有把握好活动的每个细节,才能让区域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姜凤坤,陈旭东.《安康地区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康学院学报2013.10

[3]吴鸽英.《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学周刊 2014.1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