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机理论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

作者: 王伟 王敬

摘 要: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一直是体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但主要集中于教学手段的研究,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涉及较少。通过分析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入手,在体育课程中引入动机激发策略,从教师视角和学生视角提出了具体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体育; 学习动机; 动机理论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155-001

2013年中国大学生在校人数约为2300多万,相当于澳大利亚的全国人口。基数巨大的大学生群体具有活力、朝气,充满青春气息的特点,他们积极、主动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庞大的大学生群体还作为我1国各行各业潜在的生力军,承担着建设祖国,实现“中国梦”的重任。拥有一副健康的体魄,对于大学生是十分必要的,这将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大学生不仅仅要学习先进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强健的体魄,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以及承担的责任。而大学体育课程则能够传授大学生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锻炼技巧,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受益终生。但目前高校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与障碍,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课程的顺利开展,因此亟须引入新的理论和教学方法来改善目前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问题

1.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导致学生兴趣不高

体育课由于主要以室外课为主,因此在教学的内容讲授、教学班级的组织形式、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与以室内授课为主的工科、理科、文科等学科存在很大的区别与差异。但目前普通本科院校甚至包括一些重点院校在体育教学模式方面没有新意,没有考虑“90后”学生的特点和21世纪新的时代性,对刚入学的大学新生而言,与高中的体育课程并无大的区别,所以导致大一新生对体育的兴趣不高,造成大学生“喜欢体育而对体育课程兴趣不高”的现象。

2.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

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类型较多。如果以被评价对象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教师教学评估、教师教学质量测评等;若以评价者的角度去划分,可以分为学校评价、学院评价及督导组评价;以评价的阶段可以分为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采取的还是结果评价。因为过程评价涉及因素多,权重系数、考核方法等不容易建立,比较复杂。而结果考核只是通过最终的考试来衡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实施起来比较简单,对教师而言工作量较小,所以结果评价受到了教师的欢迎。但结果评价对学生而言只是考核了学生对某项体育项目的掌握程度,而在此过程中学生身体素质、意识反映、身体韧性、耐力、体力等方面的提高则无法体现,使得考核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受到影响。所以,在新的时期,面对新的对象,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以适应高校体育教学的新需求。

以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说明在当前背景下,需要新的教学理念,因此将动机激发策略理论引入体育教学中,可以为目前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二、基于动机激发策略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1.从教师视角实施的动机激发策略

1.1对体育课程中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进行分析,及时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正确策略。首先,体育课程授课班级与其他课程有所区别,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学院。在授课过程中要针对学生专业特性与体育之间的联系进行讲解,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于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同学,要强化这部分学生的兴趣,使之学习动机能够保持。

其次,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苗头后,要及时找学生了解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当然,这需要体育教师付出爱心、耐心和细心,通过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的交流与沟通,找到问题的症结,然后从需求分层理论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三,适度的表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激励作用。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可以对一些掌握程度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并进行示范,可以让学生有尊重、自我实现的感觉,对强化学习动机有积极的作用。

1.2体育教师在教学细节上要下足功夫。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指出,如果个体对能够成功性比较大的行为充满自信心。对学生而言,教师对其期望值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能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细节,如学生在进行体育练习中遇到困难和障碍,教师能够及时的给予耐心的指导和鼓励,而不是指责;对学生的进步进行表扬,无论是语言上还是肢体上。这些都能够使学生感到老师的浓浓关爱之情,并将之转化为自我期望,从而能够激发学习动机。

2.从学生视角要内化于心

2.1学生应将学习动机与长期职业规划相结合。学生在体育课程、体育锻炼中要将学习动机与自己的长远职业规划进行有机融合。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同时掌握一项体育技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自己的竞争优势。从此角度去考虑,学生应该能够激发自我学习欲望。

2.2培养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自豪感。自我效能感作为主观的心理感受影响着个体的学习效果、学习积极性、持久性和对课程的喜爱程度。当教师将体育理论、技巧传授给学生后,自我效能感就决定着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发挥能力。如果学生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乐于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体育项目,遇到问题和障碍能够持之以恒,当他成功后,他将成功的因素归于自身,其将拥有自豪感,而这种自豪感又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起到了很好的自我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宋程华.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浅谈[J]当代教育科学,2010(15):63-64

[2]冯忠良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李红岩等.创设轻松互动的体育课堂[J]当代教育科学,2004(7):61-62

[4]高文晏.大学英语课堂环境下英语水平参差班的学习动机激发策略[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191-19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