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素养对声乐演唱的重要性
作者: 张永春摘 要:音乐素养是学习音乐的综合素质教育,它是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是音乐基础课,必修课。
关键词:音乐素养; 声乐演唱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156-001
声乐是音乐艺术中一种将语言与音乐结合起来,通过歌唱来抒发情感、塑造形象的重要艺术形式。声乐演唱者自身文化素质的高低以及生活阅历是否广泛,关系到他的悟性和理解力,如果文化底蕴欠缺,表现起作品来也不可能有好的效果。如果想要唱出好的作品,那就必须不断努力、不断学习。如今,世界正向着全球化,多元化发展,在我们演唱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外国歌剧,艺术歌曲出现,要想演唱好这些外国作品,就必须对他们国家的历史及音乐文化有所了解,只有清楚了解了作品创作的年代与历史背景、正确分析出作者的创作风格与想要表达的情感,准确理解歌曲的主题思想与内容、清晰把握全曲的重点与高潮,才能决定应采用怎样的情绪、音色、力度来演唱作品。
音乐素养是指声乐学生必须具备的音乐方面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才能,这是掌握声乐知识与技能的重要前提。音乐素养包括音准、节奏、音乐记忆、音乐修养、音乐感受能力和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表现力。
歌词必须和旋律结合起来,才能成为歌曲。旋律中的音准、节奏、速度是歌曲的乐理知识部分,所以歌唱学习的同时,必须要懂得乐理的一些基本常识。首先歌唱的音准是至关重要的,嗓音再好,唱歌走音,就失去了歌唱的美感,所以在歌唱方法训练的时侯必须结合音准同时训练。其次是节奏,节奏是一首歌的命脉,歌曲的节奏决定了一首歌基本情绪的表达,要懂得附点节奏、切分节奏等节奏感在歌曲中代表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必须要把这些节奏唱准,不能随心所欲的延长或缩短节奏,否则将会破坏整首歌曲的风格。至于速度,对于初始阶段的歌唱学习者来说。虽然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给予适当的调整,但是不能太偏离一首歌应该有的速度,应该根据学习的程度来选择一定速度的歌曲。速度的准确是一首歌情感表达的重要体现。一首歌要想把情绪表达到位,且不可忽略歌曲中经常标明的一些记号,如休止、换气、延长、强弱等符号。有换气记号的地方,哪怕气息足够也应该换气,不到换气符号的地方,就不能随便换气,不够也要支撑到底,有休止的地方就必须停止,不能随心所欲地放弃休止,这些符号的标明是歌曲情绪所致,作曲者情感的体现。歌唱者虽然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再创造,但也应该尊重歌曲创作原意。
如何提高声乐演唱者的音乐素养?
1.提高音乐修养关键是持之以恒的学习
例如去阅读音乐文献、音乐历史,熟悉不同时代和各类作曲家的风格特点,以便达到正确地判断及表现所演唱的音乐作品风格;要有计划地学习和声、曲式等音乐理论知识,并潜心研究歌唱表演艺术的学问及其相关的知识,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并采取与之更为符合的演唱手法;还要经常倾听各种优秀的音响资料和不同类型的音乐会,比较相同作品的不同版本,以便有利于自己的鉴赏水平和分析能力的提高等等。总之,提高音乐水平的途径有很多,关键是持之以恒地去学习。
2.全面提高文化素养
全面提高文化素养,是许多音乐工作者梦寐以求的目标之一。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韩离教授曾在其著文中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所需要的音乐文化修养感慨地谈到:“我们不能事事和外国人一样,我们有自己国家办艺术教育的特殊问题。可是这个本来是常识的需要,却总是在我心里反复回响。勤奋劳动是第一位的;文化、历史、音乐基础、审美能力、当代大师们的成就的研究……哪一个能少得了。”文化素养的提高来自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熟悉和了解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电影、文学、诗歌等多种相关联的艺术,并能逐步融会贯通,从而使演唱者自己的音乐想象力愈加丰富,思想情感愈多变化,理解作品更有深度,表现音乐也更具说服力。虽然音乐欣赏在本质上属于一种感性体验活动,我们对音乐美的感受是在听觉接触到声音客体的瞬息之间完成的,表面来看,似乎与理性、知识及其他各方面的素质并无直接关系,但实际上音乐欣赏能力往往是一个人全面文化艺术修养的体现,音乐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瞬间所获得的审美感受,是长期积累的知识、观念、趣味等众多因素,在一瞬间以感性方式展现出来的结果。理性认识固然不能代替审美经验,知识判断也不能等同于音乐欣赏,可是我们必须看到,音乐者的全面文化艺术修养对提高其音乐欣赏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3.加强感性经验的积累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了解这门艺术的直接途径是聆听,只有在聆听中才能发展我们的音乐听觉,因此,培养音乐欣赏力的关键在于多听,多给我们的听觉制造接触音乐的机会。首先,对同一首作品要反复地听,尤其是一些大型的音乐作品,只有多次聆听,才能为我们的听觉所把握。音乐不同于造型艺术,它不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固定在时间与空间中的实在的物体,构成音乐作品的是那些瞬间即逝的声音,这些声音以单音或多音组合的方式相继展现给我们听觉,当一首乐曲的最后一个音结束之后,这首乐曲便从我们身旁消失,它留给我们的只有听觉上的某种印象。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告诉我们,一种对象作用于我们知觉的时间越长,它留给我们的意识的印象也就越深,譬如当我们观看一幅油画的时候,为了加深印象,我们就要尽可能长时间地注视它,无论多久它都不会消失。但是,一首三分钟长的乐曲,无论你怎样地注意听,它注定要在三分钟后结束,若要加深对它的印象,掌握它的一些特征,就需要在另一个时间过程中去重新接触它。我们要领略一部音乐作品的美,基本前提就是去熟悉它。虽然有些好的作品在第一次被听到的时候就能够深深打动听众的心灵,但越是好的作品就越需要人们去多听几遍,因为每一次聆听都会给人们带来美好的享受,并让他们体会到一些新的东,听得越多,就越觉得它有开掘不尽的美。这是音乐艺术的特征,我们若要领略音乐的美,就必须让自己的听觉适应音乐艺术的这种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