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散文情
作者: 潘署摘 要:中国文学史中,苏轼无疑是一颗闪闪发光的明星,尤其是他的散文,更是千古传诵,经久不衰。“虽嬉笑怒骂之词,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宋史本传》)在当时北宋全国、西夏、辽各国,上至王公下至普通百姓,都以能获赠苏轼诗文为人生之最大荣幸,以读其诗文为最大乐事。
关键词:苏轼; 散文
中图分类号:I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5-013-001
时至今日,苏轼散文中比比皆是的名篇佳作,诸如:《赤壁赋》《教战守策》《超然台记》《喜雨亭记》《留侯论》《上梅直讲书》《潮州韩文公庙碑》《记承天寺夜游》《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等。直至今日,使人读来如痴如醉。我们在苏轼的文章中,或沉醉于美妙的大自然风景之中,或感受苏轼的人格情操,或是体味他留给我们的哲学情思,我们从他的文章中找到前行的目标,寻到前行的动力。那么苏轼的散文究竟有何魔力,可以影响千古?我想最重要的莫过于其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真情实感,所谓“古今至文,皆血泪所成”。苏轼的散文皆有感而发,紧紧围绕他的生活,所以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总而言之,我以为苏轼散文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其主要原因是苏轼散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苏轼的散文成就主要是在其失意的时候创造的,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在其被贬的日子里,苏轼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但是却也有贯穿其中的情感,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积极乐观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写道:“苏轼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虽然我们现在离苏轼的时代已经太久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苏轼的文章中感受到苏轼的乐观开朗。苏轼不管是在顺利的环境中,还是在受迫害,受压迫的极其狼狈的日子里,他都是一样积极地面对生活,把自己的生活搞得有滋有味,那样认真的生活态度,那样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真是令人真心佩服。仿佛他的人生从来没有苦难,他天生长了一双发现快乐的眼睛,这双眼睛让他快乐。
《超然台记》中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本,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这篇文章写于从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后,密州的生活与之前在杭州的生活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花。人固疑余之不乐也。”但是,苏轼这篇文章却充满着快乐,完全突出他的乐天派的个性。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捕入狱。妻子王闰之哭得死去活来。苏轼回过头对妻子说:“独不能如杨子云处士妻作诗送我乎,妻子不觉失笑,余乃出。”(《书杨朴事》)这次离别,也许再无相见之日,在这样凄惨的情境中,苏轼居然还能说出这种话。《游沙湖》是苏轼被贬到黄州后与治好了自己病的医生庞安常同游清泉寺,“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乃作诗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表现的更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超然物外
苏轼在儒学思想的基础上,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少年时就爱好庄子的文章,后来又和一大批僧人交游。在他身处逆境的时候,庄子那种隐居的思想就成了他的主导思想。他用庄子的思想来实现自我解脱,以宽大的态度处之自若,苏轼散文入而能出,寓意于物而不留滞于物,于深情之处却见飘逸,虽善感而又能自遣。这深得老庄之遗风,虽沉浮于宦海之中,却能超然于生活之外。苏轼散文是旷达之人唱出的超旷之歌,这歌中有屈原的忧愁和怨愤,唱出忧国忧民之情,但他是怨而能平,还有庄子的超然物外,悠然自得之歌。在《前赤壁赋》中作者借题发挥以诉心曲。“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舜;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他在现实生活中遭受极大的痛苦,他以为只要把自己寄托于大自然之中,心胸自然就开阔,自然也就无所谓一切荣辱得失了。
三、闲适平和
无论苏轼处于何种状态,他都能保持一种平和闲适的心境。苏轼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他总是喜欢在那个地方建一个房子,这样他的心就会安定下来,心安定了,在哪就都一样了。至于生死,苏轼更是看的平淡坦然,他认为死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生要珍惜,死亦坦然。苏轼集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身,佛道两家都把死看作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一个人把生死都看穿了,如何能不心安?如何能不平和?我想这就是苏轼保持闲适平和心情的主要原因吧。这在乌台诗案发生之后写作的散文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此的洒脱,如此的自然,如果没有平和的心态,他如何“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四、自然幽默
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序》中写道:“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苏轼是一个才思敏捷的人,他读过太多的书,看过太多的文章,再加上他本身就是个爱开玩笑的人,所以他的散文中就经常穿插一些前人或者自创的寓言故事,让人读了忍俊不禁。苏轼贬黜惠州期间,在一封信里谈道:“惠州市肆寥落,然日杀一羊。不敢与在官者争买。特嘱屠者,买其脊骨。骨间亦有微肉……微焦食之,终日摘剔牙綮间,如蟹螯逸味。”没钱吃大鱼大肉,只好买些粘着点肉末的羊骨头烤熟后剔着吃果腹,连牙缝都填不满,他竟然“如蟹螯逸味”,让读者觉得沉重心酸。坚持良知和超越自我,不被苦难压垮,还就得有点精神!到了这个时候,苏东坡所表现出的幽默到了另一个境界。
苏轼散文的情感美是其思想和人格使然,也是他的才气、豪气和“仙气”使然。因为苏轼文章和其诗书画一样,是他的思想、人格的载体,他才能成为千百年来文人士大夫尊崇和效仿的对象。也正是因为此,他的散文才能成为千古传诵的不朽名篇,在中国文学史上,甚至在中国文化史上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唐宋名家集—苏轼集》,中州古籍出版社
[2]《苏轼文艺美论》,中山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