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音乐学科元素

作者: 俞云

摘 要:本文以音乐课程性质为切入点,层层深入,围绕兴趣激发、有效提问、学生参与、完整聆听展开论述。探讨了如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有效地渗透音乐学科元素。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 有效; 学科元素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5-014-001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与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我认为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不能单纯的走马观花式的欣赏音乐,而是要充分揭示音乐的要素(节拍、节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所以音乐欣赏教学中要把音乐要素有效地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那么如何贯穿,这就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思考。

一、注重音乐欣赏课中兴趣激发,追求方法多样

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如在上《溜冰圆舞曲》这一课时,传统的教学教师会配上一些溜冰的画面,加上两段音乐,然后问学生“哪段音乐比较适合这些画面?”用这样的方式作为导入。虽然也能达到效果,但是似乎缺乏新意。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索欲望,其次为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可借助多媒体播放一段动画片《猫和老鼠》,配以《溜冰圆舞曲》的音乐,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也感受到了视听带来的美的享受。通过这样的做法,很好的体现了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课程理念。

二、注重音乐欣赏课中有效提问,落实引导为主

当我们第一次聆听一首音乐作品时,首先听到的是音乐的旋律,其次是音乐的力度是强还是弱、速度是慢还是快,然后才是考虑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很多老师讲课时,会问学生这段音乐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回答表现了……然后教师非常高兴地说回答的太好了、你真棒。而不再去揭示出表现这个场面的音乐要素是什么?只是来个走马观花的欣赏。在七年级《溜冰圆舞曲》一课欣赏时,应注重音乐表现的情景、场面是由许多音乐要素的变化发展来的。在听第一小圆舞曲时,老师问学生a主题表现了什么?b主题音乐表现了什么?学生回答a主题表现了溜冰者心情愉悦,舞姿优美流畅,b主题表现了溜冰者活泼跳动的舞姿。学生有这样的初步的感受,教师就可以进一步问同学们是怎么听出来的?这样就很自然的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入手来分析音乐。a主题多运用长音和连线,b主题运用了许多短促的八分音符,因而两个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可见节奏型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音乐画面,同时也突出了节奏在音乐要素中的重要地位。这样一步一步学习,从而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是参与者、引导者。通过这样的有效提问和引导,使学生明白了音乐要素在欣赏课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参与,做到动静结合

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是教师先介绍曲名、作者、年代、创作背景,然后是作品分析、表现手段等一系列程序,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人为的框框里,抹杀了音乐的不确定性,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不注意倾听,放弃了思考与联想。我认为要改变传统的欣赏教学模式,使音乐欣赏教学动静结合。让学生在静心聆听完音乐后,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在八年级上册《热巴舞曲》的教学中,让学生聆听完第一主题音乐后,可以让学生唱一唱主旋律。但要提示同学们在动起来的同时,要注意音乐中四次重复时的力度变化,而不是机械的反复唱四次主旋律,这样一来,音乐要素中的力度元素就能很好的体现了。教师在动静结合的音乐欣赏教学中,也能有效地融入音乐学科元素,可谓是一举两得。这样的做法既让学生动了起来,又能体现课标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

四、注重音乐欣赏课中完整聆听,突出学科特点

音乐欣赏课并非文学课。有些老师的欣赏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肯多留一点时间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学生的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是对音乐课没了热情。

记得一次在张家港听课时,苏州一位教师执教《热巴舞曲》,教师在给同学们很仔细地欣赏每一段主题时,她把对这段音乐的描述通过字幕投在了荧幕上,而不是像别的教师一样讲述了一大段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我想前面教师是想让学生在了解了音乐作品的同时,也有空间去发挥自己的想象,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由于作品比较大,在分段欣赏完以后,教师没有给学生完整的聆听全曲,这是整堂课中比较欠缺的地方,如果我来执教的话,我会把完整聆听音乐放在开始部分或分段欣赏后。这样会使课的结构更加完整,更突出我们音乐学科的特点——以音乐为主。

中学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教师更应“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音乐教学中,深入浅出,潜移默化的渗透音乐知识、音乐要素的欣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音乐、审美音乐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审美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廖乃雄.《论音乐教育》,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3

[2]尹爱青.《中学音乐教育实习行动策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

[3](美)艾伦.科普兰著.《怎样欣赏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