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要讲求“性价比”
作者: 李红松 张宏宽摘 要:长期以来,由于校本教研的“性价比”低,致使教师投入校本教研的意愿降低,严重阻碍了校本教研质态的提升。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性价比”?近年来,我校围绕《校本教研制度建构与实施研究》这一课题积极探索,在组织方式上追求灵活,在研讨内容上不离课堂,在研讨模式上让教师喜闻乐见,并让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幸福,提高校本教研“性价比”,让校本教研焕发出无限魅力,成为教师的“心头大爱”。
关键词:校本教研; 性价比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5-045-002
性价比,是商品的性能值与价格值比,是反映物品的可买程度的一种量化的计量方式,在购买某个商品过程中或多或少都需要了解。商品品质好、价格低,性价比高,所以,许多顾客都把性价比看成是选购商品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校本教研的“性价比”在低位徘徊,教师投入了很多精力,但结果是“少慢差费”,致使教师投入教研的意愿降低,久而久之,形成了教研“闭塞症”、教研“忧郁症”、教研“疲惫症”、教研“恐惧症”,严重地阻碍了校本教研质态的提升。正因为此,我校围绕《校本教研制度建构与实施研究》这一课题积极探索,切实提高校本教研的“性价比”,让教师进行校本教研时“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
一、组织方式讲求“活”
1.自主聚合,打破人员壁垒。一所学校中,各教研组、年级备课组的教师之间差异往往比较大,教师教龄分布从不足5年到二三十年等各个阶段,教师层次从新教师到县市级名师或骨干教师。每个人的兴趣点、关注点不尽相同,强行按学科等分组,容易适得其反。很难想象,不同类型的教师在参加同一个没有考虑教师不同需求的教研活动时,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有所收获。难怪有老师抱怨,“这样的教研活动即使不参加,也不会感到有什么损失。”鉴于此,我们努力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学校按研究计划确定每小组的召集人,再由每组的召集人“拉帮结派”,组成“研究小组”。这样,普通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及感兴趣的话题来组织校本教研“自助餐”了。
2.网络教研,突破时空限制。为了让教研活动更好地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不成为老师的额外负担,学校采取集体研讨与网络教研相结合的方针,开通了校本教研专题网站,让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工作中的碎片时间开展研究。学校对开展教研活动的时间和地点不做统一的规定,什么时候该开展教研活动,开展什么样的教研活动,研究什么,怎样研究,都由教研组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师自身的需要而定,校长室和教科室负责为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和技术支持,并进行有效的监督。由于网络教研没有了以前定时定地的限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在网络论坛上热烈互动,畅所欲言,校本教研活动也因此有了更多的自主权,避免了落入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怪圈。
二、研讨内容不离“课”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谁?是教师!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什么?是上课!上好课,是教师的最主要、最重要的工作,也是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抓手。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1.讲坛——讲出课的本质。课堂是什么?课堂是师生生命的历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是教学研究的实践场。为进一步引领广大教师探寻课堂本真,我们开辟了“校园讲坛”,每双周一次,按照计划,聘请市县学科带头人、教科研标兵、市县课题主持人等骨干教师担任讲坛主讲,向广大教师传递前沿新理念、教学真体会、育人好办法、研究新成果等,并结合工作实践,尤其针对教学过程中典型的、共性的、与教学实践密切联系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内容不求“高大上”,但求小而接地气。讲坛基于教学问题的解决,创建聚焦课堂、共同参与、切磋交流的活动“场”,共同寻找教学中的症结,共享思维碰撞中产生的新火花,掀起了全体教师的“头脑风暴”。讲解引起了争论,争论引发了思考,思考带来了广大教师对教学本质的探寻,带来了对课堂教学的“反刍”,带来了学校课堂文化的重构和革新。
2.“晒课”——“晒”出课的不足。说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很多人便会想到快速脱颖而出的捷径——赛课。赛课,是一条通向象牙之塔的路,但笑到最后的能有几个人呢?“晒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好办法。晒课即教师将自己的课发布到网络晒课平台,内容应包括一堂完整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测评练习、所用课件及相关资源或资源链接等。晒课接受网友评说,指导,修改,将自己置身于更广阔的“晒场”中,真正实现与同行零距离的交流,心与心的交融,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学校还要求教师在“晒课”过程中注入新的教学理念,突出学校课堂特色。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优课”评比活动。传统教学中,老师是课堂上的授课者,学生是听课者,老师讲课的好坏只能从学生那里得到答案,且这个答案的真实性、客观性往往会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大打折扣。“晒课”则让老师既是上课者,又是听课人,让授课者角色有了多重性。“上课时的面部表情是否过于严肃而让学生产生了距离感?提问时是否总是提问个别学生?上课时是否自己说得过多而降低了学生的参与性?课堂安排是否不够紧凑而使得课堂超时……”这些问题可能是教师作为一名单纯的授课者所不能及时了解到的问题,但却可以在“晒课”中一一反观。
3.研课——研出课的高效。一是研“备”,即个人初备,一人主备。由备课组长按教材内容将备课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到人,排出一学期的分工一览表。每位教师提前一周写出备课提纲,确定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思考教学程序以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与手段。主备教师则要深入研读教材、教参,写出教学案,并准备发言材料。发言材料一般应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计理念、教学设计(情境设计、活动安排、方法策略、作业设计)等内容。二是研“上”,即在备课的基础上,由备课组集体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对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程序、教学中的知识能力训练点进行研讨,特别是要根据学情,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线索,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采用什么方式学”、“学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集体共案。三是研“评”,为保证评课效果,评课采取一人主评,集体反思的方式,主要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亮点、学生成长点和细节的优化设计进行探讨。备、上、评课三位一体,有效解决了以往备上分离、上评分离的状况,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研究模式突出“喜”
1.网络教研,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式教研深受广大教师喜爱,因为任务驱动式教研不同于即兴交流,可以有宽松的时间进行准备,避免现场发言时因准备不足而带来的尴尬;二是任务驱动式教研要求在一定范围内任意时间完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间、中午、晚上、双休日等碎片时间,避免了“定时定地”教研的等待和浪费。三是相关教研成果可以在网络上得到很好的展示和保存。省时、省力、高效,任何时候都可查阅,或进行反刍式的再思考。
2.同课异构,构出精彩
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校本教研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同课异构“同”是同一教学内容,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异”则体现在两位(或多位)教师的不同呈现。同课异构就是要进行比较式研讨,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过程中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3.沙龙例会,人人参与
主题教研,沙龙研讨,采取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两条线进行的方式,即每位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形成发言稿,在此基础上,再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沙龙例会”式教研活动,发现问题共同解决。活动要求人人参与,教师们在反思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让自己成为教学的真正“首席”。
四、研究成果凸显“进”
1.课堂行为有改进
教育最核心的环节是课堂教学,所有校本教研的成果最终必须落实到课堂上。校本教研绝不是说一套,做一套。要引领教师运用校本教研中的研究结论,大力对课堂中的低效行为进行纠偏,让校本教研的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生产力”。如果每一位教师的每一节课,师生的思维流和情感流都能像一条充满浪花的溪流那样,和谐顺畅地一路欢歌笑语,那么课堂就会真正成为传播人类文明和科学知识的乐园!这样,教师教课才会有幸福感,学生学习才会有快乐感。
2.教学质量有促进
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要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使校本教研植根于教师和学生日常教学活动,又服务于教师和学生日常教学活动,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从而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专业成长有长进
教师是一个需要一路前行的职业,研究应当成为教师的职业状态。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需求。校本教研应当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中,所有的展示课、汇报课、开放课、课例课、随堂课、竞赛课、讲座、研讨等都是教师专长的舞台的一部分,在这个舞台上,语言在交锋,智慧在碰撞,教师的专业在成长。久而久之,教师将成长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
总之,让教师爱上校本教研,就要让校本教研具有超高的“性价比”。事实证明,在组织方式上追求灵活,在研讨内容上不离课堂,在研讨模式上让教师喜闻乐见,并让教师获得教育教学和专业方面的成长和提高,校本教研,一定会焕发出无限魅力,成为教师的“心头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