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材料的选择与优化

作者: 许丹艳

摘 要:材料的选择是上好一堂实验课的首要条件,教师在选择实验材料时要关注材料的直观性、典型性、生活性、趣味性和开放性。本文就如何选择实验材料进行阐述并案例分析。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材料; 选择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5-047-001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实验离不开可供操作的材料。材料的选择是上好一堂实验课的首要条件,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怎样更好地选择实验材料,这也是小学科学教师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突出直观性,方便学生观察

科学教材上有现成的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实验步骤,许多教师常常照着清单,漫无目的地随意选择材料。可事实上,课堂的实验效果往往并不好。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角度审视与设计每一件材料,选出学生容易理解、直观性强的实验材料,更好地为课堂服务。

案例:《观察》教学片断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观察》一课,教材中的实验是综合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对茶进行观察,如果按照教材中的做法,课堂的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学生还处在三年级,要观察四种茶,而且还要比较冲泡前和冲泡后茶的不同,难度很大,花费的时间也很长,甚至很多学生都不知道怎么记录。

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的冯强老师是这样设计的。他先按照感觉器官,逐个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再让学生综合利用感觉器官观察橘子。老师出示了橘子,并没有让学生立刻就观察,而是引导学生就观察橘子展开讨论,提出了两个问题:你能用哪些感官去观察?怎样保证观察的时候有顺序、有条理?经过讨论,学生已经对如何观察橘子了然于胸,这时再进行观察,就使得观察更有目的、更有条理。等到汇报时,学生可说的就多了。课到这里还没有结束,老师又出示了橙子,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橙子,比较两者的不同。这个设计实在太妙了,橘子和橙子虽然很像,但是还是有许多区别的,这就需要学生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更仔细的观察。课堂上,学生兴趣很浓,特别是尝橘子和橙子,这是在课堂上很少遇到的,甚至还有学生尝了一下橘子皮。这样的设计不仅使课堂气氛热烈,探究氛围浓厚,还使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集中到观察上来,达到教学目标。

二、突出典型性,彰显科学原理

实验材料并不是信手拈来就可以使用的,教师应当精选最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典型性材料,增强实验效果。在选择时,要做到“少而精”,切记“多而烂”,防止学生过多关注无关的现象,而对真正要探究的活动失去兴趣。

案例:《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片段

教师提供第一组材料:一盆水、一个软木塞、一个小铁块,问学生软木塞和小铁块放到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学生回答:铁块会沉下去,软木塞会浮上来。教师演示,结果确实如此。学生猜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有关。教师没有多加评论,又抛出了第二组材料:大小相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块、木块,实验获得了新的进展——轻的易浮、重的易沉。教师又提供了第三组材料:重量相同、大小不同的铝块、橡皮泥、萝卜块、木块、塑料泡沫块,结果发现大的易浮、小的易沉。后面两组实验就与学生原有的经验产生了冲突,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兴趣更浓厚。

三、突出生活性,引导日常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科学课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熟悉的实验材料,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探究,对周围的事物有了新的认识,还可以破除科学的神秘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案例:《认识固体》教学片断

课上一开始,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冰糖,抛给学生,让学生接住,学生兴致很高,冰糖也比较容易接住。接着教师又出示糖水,让学生接住,这下学生都退缩了,没了刚才的热情。教师顺势问道:糖水接得起来吗?冰糖为什么很容易接住,而糖水却不容易接住呢?学生回答:冰糖不会流动,它有固定的形状,我们容易接住;糖水会流动,它的形状很容易改变,我们很难接住。接下来,教师揭示固体和液体的概念就顺理成章了,同时学生也领会了固体和液体的特征。这个片段中,教师就是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冰糖和糖水,巧妙地揭示固体和液体的概念,有趣而有效。

四、突出趣味性,培养探究兴趣

科学课的教学方法要富有儿童情趣和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好玩是儿童的天性,看到有趣好玩的东西他们更是爱不释手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材料能够增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

案例:《运动的方式》教学片断

教师先以学生玩溜溜球来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再为学生提供小风车、小汽车、竹蜻蜓、陀螺、汽球、会发出音乐会跳舞的小布娃娃等进一步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这些实验材料紧紧抓住了小学生好玩的天性,以及儿童对玩具特有的兴趣这一年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五、突出开放性,开拓学生思维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选择具有开放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探究中创新,放飞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树立开放的教学理念,在课前尽量多地预设,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

案例:《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片断

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材料:橡皮泥、泡沫、装水的小瓶子、土豆、乒乓球,猜测直接把它们放入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通过演示,学生发现橡皮泥、小瓶子、土豆是沉在水里的。教师让学生想办法使它们浮起来,学生小组内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教师不加评价,在黑板上用图画或文字的方法将学生的想法记录下来。接着让学生到“材料超市”自由选择需要的材料(烧杯、盐、小刀等),利用这些材料验证自己的猜想,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揭开物体沉浮之谜。在课堂上,学生的想法很多,这就要归功于这些开放的、易操作的材料。通过这一探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实验材料的选择,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合适的材料,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切实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