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在美中徜徉
作者: 马范瑾摘要:严谨的思维,抽象的思辨,严密的推理,精确的计算……这些构建起了数学这座“思维圣殿”。然而在很多学生的心中,数学是枯燥的、单调的、乏味的。在这样的环境下,研究数学的美,就成为了我们数学教师必须深入探究的课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更要善于捕捉数学本身的“美丽元素”,寻觅数学符号的“美妙历程”,体味数学生命情境的“美好意境”,真正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教育如同在美中徜徉。
关键词:数学教育; 数学本身; 数学符号; 数学情境; 美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5-059-001
数学这座“思维圣殿”,总是让人联想起严谨的思维,抽象的思辨,严密的推理,精确的计算……而这些往往总给人一种枯燥、单调、乏味的感觉。艺术,则往往让人不禁意间浮想联翩,引发人们跳跃的思维律动,冥想一幅若即若离的艺术图景。简单的看来,似乎数学与艺术是水火不容的。然而细细体味,却不难发现,数学之中早已蕴含了这种种的美,就连美国数学家M.克莱因也认为:“人类最伟大和最富于理性的艺术就是数学。数学是人类最高最优越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但是数学却能提供上述一切。”
1.美丽数字——数学的音符
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曾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说:“数,起源于数。”概言之,数学是美的,而作为数学本省起源的数字,当然也就成为了数学中美丽的音符。而我浅薄的认为,数学的美,数学教育的美,就应当展现在数字的“规律性”。从小学一年级就学习的单数和双数,到小学二年级开始学习的找规律,一串串简单的数字,构成了数学的音符,谱出无数动人的数学旋律。
【课堂观察】一位教师在教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时,出了这样一道习题:4444444×999999=?由于位数的限制,计算器无法表征计算结果。此时教师适时启发:能否“以小见大”?孩子们恍然大悟,他们拿出计算器,迅速计算出4×9=36,44×99=4356,444×999=443556……直观的结果,唤醒了孩子们沉睡的“美感”,他们迅速的得出结论:4444444×999999=44444435555556。他们体验到了计算器不是万能的,而数学本身的“音符”却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源于数学本身的“真”,敞亮了孩子们的“思”,让“美”徜徉在孩子们的眼前。[1]
2.美妙符号——数学的历程
数学的世界是一个符号的世界,数学语言是由一些符号和几号组成的语言,数学的符号语言“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自然的未被揭示的秘密”。因此,“数学符号是交流与传播数学思想的媒介”。爱因斯坦说:“美的本质是简单化。”简洁给人以美感,数学符号以及其简洁的外形表现了丰富的内涵。几百年前,代数与算术是没有差别的,那时解决一道数学题全靠文字表述,十分繁琐。这样的表述只能解决具体的个别问题,很难将问题抽象到一般形式加以研究。因此数学家开始采用文字系数并设计了各种代数符号。[2]这种数学符号由烦到简的历程,却恰恰印证了数学持久的生命力之美。
例如作为代数符号的“四则运算”,加号是“-”添上“│”,表示一横与一竖合并起来。从“+”中拿走“│”就是“减号”,表示“去掉”、“减少”的意思。把“+”旋转45度得到“×”,表示同数连加。再由同数连减引进除法。“减号”加两点就是“÷”。教学中,有孩子认为,除号先写“-”是表示平均分,上、下各一点表示每一份一样多。儿童用自我数学经验赋予符号以生动的意义。[3]
【课堂观察】一位教师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让孩子自己创造数对(3,4)的表示方法。孩子们有的用[3、4]表示,有的用{3\4}表示,有的用(3、4)表示,各种表示应有尽有。可是仔细观察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将一对数,用一种符号来联系起来。更有不少孩子直接写出了(3,4)这样的正确形式。老师问,为什么大家都用一种符号把3、4这两个数括起来呢?孩子高兴地回答:“因为数对是一对一对的,就像情侣和夫妻,要在一起。”这样的回答,也许会让人们不禁失笑。可是却也发现,孩子们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表达了数学的美是恰到好处的。孩子们在接受数学教育的同时,更是在享受美,创造美。
3.美好情境——数学的意境
数学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来帮助学生的理解。然而很多情境的创设,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想这是由于小学生认识水平的局限,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一些抽象的文字、符号的理解可能会发生一些困难,如果适时的让他们自己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创作一幅美丽的图画,也许可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情境,在孩子们的想象中被画出来,这样的数学,难道不美吗?
【课堂观察】教过一年级的老师大抵都有这样一个经验:“树上原来有一些鸟,飞走了8只,又飞走了5只,一共飞走了多少只?”对于这样的题目,孩子们做了很多遍,可是还是有大把的孩子会一遍一遍的做错。究竟是什么出了问题呢?我在讲解这样的一道题的时候,却采用了不同的办法——让孩子们自己画。孩子们用自己的彩笔,在纸上画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更有孩子用儿童的语言“8鸟飞去吃饭了,5鸟马上跟着一起去了”来给画加上了他们的想象,通俗的却带有童话色彩的解释,让儿童心领神会。原来数学,也可以画出来。而画出来的数学,让“美”在孩子们的心里流淌。
4.小结
英国逻辑学家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无上的美——正像雕刻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而儿童不仅有数学感觉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更有感知数学美的心。数学美的捕捉,是让儿童在数学的教育中“诗意的栖居”,激活儿童的才情和创造,真正在数学的海洋里学习,就如同在美中徜徉。
参考文献:
[1][3]汪树林.建构“有意味的形式”:数学教育的美学[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2015(2)
[2]王红梅,陈涛.数学符号的美学价值及其应用[J]现代教育201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