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之花在阅读教学中绽放
作者: 沈英摘 要:面对全球科技飞速发展的现状,能否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关系着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重要问题。本文作者结合阅读教学的实践,从启发创造想象、鼓励质疑问难等几方面论述了保护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 创新; 想象; 质疑; 求异;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5-063-001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此,笔者结合阅读教学的实践,谈谈一些具体做法:
一、启发创造想象,让创新之花在想象中萌芽
“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和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创造想象的机会,引导学生充分想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句话朗朗上口,运用夸张的手法,通过乡亲们的啧啧赞叹,侧面突出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教学时,我把这里作为一个语言学习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点,让学生发挥想象:姥姥还会剪出什么?请你仿照乡亲们的话来赞一赞姥姥的剪纸。一开始,学生的想象局限在动物方面:你姥姥神了,剪羊像羊,剪猪像猪,剪只小狗能看家,剪只耕牛能犁地……我又提出要求:“姥姥可是无所不能,剪什么像什么哦。”学生们思索片刻之后纷纷夸赞道:“你姥姥神了,剪柳像柳,剪松像松,剪棵牡丹能开花,剪棵桃树能结果。”“你姥姥神了,剪桥像桥,剪屋像屋,剪辆汽车能行驶,剪艘轮船能航海。”……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意识就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夸赞声中悄悄地生根萌芽。
二、鼓励质疑问难,让创新之花在质疑中迸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它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教育学生不做书本的奴隶,不迷信权威,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质疑有顺向探究和逆向质疑之分,而所谓的“逆向质疑”顾名思义就是从相反的角度提出问题。就阅读教学而言,就是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阅读文章,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表现的手法等进行质疑,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例如《水》这篇课文的结尾中妈妈说:“你们真的饿坏了。”“饿”一字充分体现出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但如果教师直接提问:“你觉得作者用‘饿’字好在哪里?”则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而改问:“老师觉得既然是说‘水’,那么就应该用‘渴’字。你们认为呢?”这样一来,学生们反倒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比较了“渴”与“饿”的区别,又结合课文内容明白了:妈妈把“渴”说成“饿”是因为村子里严重缺水,水很珍贵,像食物一样重要,说明我们对水是多么渴望。
当然,质疑问难的结果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从而产生创新的意识。
三、激励大胆求异,让创新之花在求异中成长
2010年在美国举行的“DI创新思维全球赛”上,二十三支中国中小学代表队几近全军尽殁,其中最好的一支参赛队成绩仅为第六名。在扼腕叹息之时,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深思。笔者认为,追根究底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让学生习惯了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不善于创新的思维模式。
在设计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案通常都设定好了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教师当然是评判对错的唯一评判者。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教学变成了学生从教师话语、表情中揣摩教师心思,猜测“正确”答案的过程,毫无创新意识可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或观念,大胆求异,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从而形成新的思想或观点。
在苏教版三年级《掌声》一课中写到了两次掌声。通常,人们认为第一次掌声包含了同学们对小英的鼓励,第二次掌声则是对小英的赞扬。教学中,在讲到第一次的掌声,即小英带着尴尬、痛苦的心情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时,同学们给了她热烈的掌声,我提问:同学们是想用掌声告诉小英什么呢?大部分学生都说这掌声是同学们对小英的鼓励,有一个学生却说这是对小英的“夸奖”。“小英还没讲故事,怎么已经夸奖她了?”我当即想要否定他的说法,但转念一想:何不听听他的道理?便鼓励该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说道:“因为小英平时很自卑,而现在她能够勇敢地走上讲台,所以这里的掌声也是同学们对小英勇气的夸奖。”在肯定该生回答之余,我也不禁暗自庆幸自己保护了这朵“创新的火苗”。
作为教师,我们再不要做学生创造力的谋杀者,面对学生具有创造性的问题或举措时,教师要及时表扬,引发学生更积极地进行发散性思维,让创新之花在求异中得到成长。
四、支持实践活动,让创新之花在活动中结果
陶行知曾说:“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给他们搭建展示自我、探索发现的舞台。
进行活动性阅读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收集资料”:教学《长江之歌》时,我发现学生对许多诗句不理解,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为什么说它有母亲的情怀?……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如果单从文中找答案,回答似乎不够深刻;如果由教师讲解,又必然显得枯燥。所以,我把问题又“还”给了学生,要求他们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有关长江的资料,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第二教时,我让学生交流了长江的概况,再让学生说说对诗歌的理解,效果非常好!还比如“动手实践”:学习《雾凇》时,很多学生对雾凇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兴趣,我决定当一回科学老师。我们一起查资料、找器材,又一起反复试验……终于,一朵朵美丽的霜花在眼前绽放。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对阅读教材的理解更为深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勇于进行创新性实践,让创新之花在活动中结出果实。
总之,语文不是简单的读读背背,而是一门极富创新内涵的学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敢于质疑,敢于否定,勇于实践,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以适应时代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