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作者: 林怡清

摘 要: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措施,也需要高校辅导员给予女大学生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本文对当前高校辅导员在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更好地帮助女大学生实现就业。

关键词:辅导员; 女大学生;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5-141-001

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激增,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其中女大学生就业困难尤为突出。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显示,在使用同样简历的情况下,男性大学生接到面试通知的次数比女性高42%[1]。从就业形势来看,相比于男生,女大学生找工作的过程时间较长、承受的心理压力较大、签约单位不理想、薪酬待遇偏低。因此辅导员应积极重视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辅导员开展女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方面虽然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一,缺乏针对性的就业指导。由于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出身“多门”、日常事务繁杂、岗位流动性大、薪酬待遇相对较低等原因,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一般倾向于就业宣讲、举办讲座等普及型方式,缺乏针对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就业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而制定的指导方案,不能指导女大学生有的放矢地抓住合适自身的就业岗位。

第二,缺乏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拥有成功的职业规划,才能实现完美人生。目前高校还没有开设或刚刚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并未受到各级学生普遍重视,“零时抱佛脚”,对毕业生群体的职业规划教育往往沦为了摆设,对女大学生长期在传统思想、社会风气“熏陶”下已经形成的就业思维定势并不能起到大的引导影响作用,使得一些女大学生对自身素质、性格、发展方向认识不清,就业过程中容易攀比、盲从,赋予未来职业的身份、薪酬不切合实际的过高的期望值,导致迟迟不能签约或签约了自己并不适合、没有兴趣的工作,既不利于个人的成长和职业生涯的发展,也不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

第三,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教育。2014年“针对招聘性别歧视行为的平等就业监管机制研究”课题组对北京、河北、山东部分高校毕业生调查发现,高达86.6%的女大学生受到过一种或多种招聘性别歧视,被访女大学生平均受歧视次数达到17次之多。[2]遭受性别歧视的女大学生,心理承受的压力明显加大,积极性显著降低,心态也会变得更加趋向消极,进而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3]。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仍然习惯于实行机械式理论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干预。

二、辅导员开展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建议辅导员从以下四个方面改进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第一,提高自身就业指导工作能力。高校教育指导工作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同时关系到高校的形象和国家教育资源的回报。辅导员作为高校就业工作体系的重要一环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员,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去,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4]。就业是民生之本,女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辅导员要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提高自身工作水平,积极参加相关学习培训,关注就业形势,掌握国家对女大学生就业及创业的扶持政策,帮助女大学生多渠道就业;要将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女大学生顺利就业。

第二,持续开展职业规划指导。根据《扬子晚报》的一份调查,用人单位更青睐的是不怕从“零”开始,早有目标,成绩好、实践能力强的女生。因此,辅导员应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就业过程中不能老盯着以及“一窝蜂”地挤向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机关等舒适、高薪、稳定的职业,不肯吃苦、不接“地气”、东挑西捡,耗费时间、虚度年华。正确择业观需要持续培养,辅导员要在女大学生在高校学习过程中实行全程化的引导,在大一、大二期间利用学校开展的职业规划课程,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提高专业技能;在大三、大四期间多为女大学生提供实习锻炼机会、组织参加挑战者杯创业大赛、模拟求职大赛等就业相关活动,让女大学生更加了解自我,分析优劣势,对个人能力、性格、气质做出准确判断,顺利找到能实现个人价值的广阔舞台。

第三,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方法。在高校的就业指导中,针对女大学生是一群比较特殊的群体,辅导员要改变不分男女普及型的就业指导,给予女大学生就业过程更多的关注,创新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可以在学校网站上建立专门的女大学生交流互动模块,积极与女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她们解决就业问题。同时,通过微信,QQ,微博等网络平台,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建立以院系为单位的公共就业平台,针对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系统整理,发布在公共网页,供女生们学习交流。

第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女性本身的脆弱和敏感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自卑、依赖、嫉妒、情绪化、惧怕挫折、固执保守、意志薄弱等[5]。辅导员要发挥与学生全天候、全方位、近距离接触的岗位优势,通过开展谈心、问卷、活动等方式,及时了解女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及时疏导,帮助她们解压、解困。可以在大学的心理咨询室增设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可以举办关于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讲座,可以邀请成功女性进校园等等,帮助女大学生正确看待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树立自信,让心理健康教育对女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实现个性化、多样化,帮助女生们解决困惑、走出就业困境。

参考文献:

[1]周东旭.女大学生找工作遭歧视,学历越高越严重[EB/OL]http://china.caixin.com.2015-01-28

[2]奚冬琪.消除就业性别歧视还需继续加力,人民政协报[N].2015-03-03:14版

[3]曾丽萍,凌日飞,辛立章.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心理困扰与自我调适,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3-05,15(3):315

[4]何海燕.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5]闵君.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