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浅析
作者: 李优优摘 要:随着三本院校对学生应用性技能的逐步重视,大学语文在面临其他专业课、实践性教学课程时,就往往“被让步”,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教材改革、教学改革两个方面入手浅析大学语文教育的改革。
关键词:三本院校; 大学语文; 教材改革;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5-157-001
三本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作为三本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近几年来却争议不断,其主要争论点之一在于大学语文课程的非应用性而逐步走向边缘化的问题。大学语文作为中国普通高校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从1978年开设至今的三十多年,在提高大学生母语修养、培养其人文精神和综合文化素质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三本院校对学生应用性技能的逐步重视,大学语文在面临其他专业课、实践性教学课程时,就往往“被让步”,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大学语文教材陈旧、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模式落后、实用性不强等。面对如此境况,大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就务必提到日程上来。
一、教材改革
目前我们传统的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其中不乏优秀的教材,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八版)(2005年6月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2005年3月第1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等,并且在全国各大高校广泛使用。但是这些教材是面向广大普通高校的,是否完全适应三本院校的学生,争论尚多。
笔者认为,三本院校是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较薄,求知欲较弱,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能力差等特点,其教材的编写应在课程定位、选文情况等方面,通过大量调研之后,自主开发专门面向三本院校学生的新形态教材。
1.文字教材和电子教材相配合
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便捷性,将“大学语文”的文字教材和电子教材配合使用,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建立大规模的大学语文教材语言的语料库,有助于教学相长。这一点可以借鉴南开大学的做法。南开大学文学院在2005年推出了综合纸质出版物、光盘、网络、数字化资源库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大型多媒体系列教材。将文字、图片、音像、声音、视频有机地结合,图文并茂,声画结合,一个精讲内容辅助以多样性学习资源的单元模块,多角度多侧面地延伸了教材知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层次选择性阅读,真正做到教材的“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针对性和适用性相结合。
2.在教材的思考练习环节,增加“素质教育关注点”
将语文知识和社会日常生活中语言运用技能结合起来,设置开放性多维视角、具有启发性的课后问题。如《冯谖客孟尝君》这样的文章,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中,思考与练习有这样的题目:“从择选、设计人生道路的角度,谈谈狡兔三窟的双重性意义(积极的和消极的)。”具有很强的启迪智慧性。根据三本院校学生实际,还可以增加例如“请设定情景模拟练习‘毛遂自荐’(求职情景、竞聘情景等)”这样的题目,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又结合实际生活,丰富智慧,增强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总体上说,在教材编选上应侧重选择能提供审美愉悦,体现积极上进的精神,反映历史与现实社会生活中为大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启人心智、引人深思的经典课程内容,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性格。
二、教学改革
着眼于三本院校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中融合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开放性于一体,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交互性教学模式,一方面注重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强化,一方面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1.让学生多“说话”
三本院校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要一改以往大学语文教学“吊书袋子”或讲解枯燥无味的理论的传统,加大语言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例如课前3分钟,可设置课堂内容相关主题演讲、经典作品改编的话剧小品表演等环节,训练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在课堂的不同教学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增加课堂讨论、小小辩论会、多种形式的朗诵等模式,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习惯,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思维判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
2.注重启发式教学
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课堂自主、深入学习的能力,用问题引入的方式,设计一系列具有逻辑性的提问,启发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想象等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对不同文体、古今中外的文章,注意其特点的异同,在联系和比较中进行教学。例如在讲中国古代的文言文章时,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善于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下立体地透视分析“文选”。把知识转化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
例如积极参与学生文学社团、国学社团等的活动,进行指导,把课堂知识带到课外。另外,充分利用学校和当地的自然人文教育资源,如图书馆、古迹文物景点等,寓学于乐,启发学生全方位地学习大学语文,陶冶情操。
大学语文作为学生的母语教学,它的工具性、人文性必然都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且目前大学语文教育改革已得到了学界广泛关注,相信随着教材的逐步改进,教学实践的不断探索,优质教学资源的大力开发,大学语文必然会逐渐扭转边缘化的局面,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14
[2]张国,张剑.《找回大学语文的青春》[J]南开新闻网,2006.12.18
[3]刘新英.《关于大学语文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5
[4]王晓秋.《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
[5]黄丽,韦茂斌.《重塑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理念,倡导有效课堂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