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留白”策略的思考及实践

作者: 齐人敬

摘要:“留白”是国画艺术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教师亦可在各环节中,恰当、巧妙、有意识地留点“空白”,给学生一个自由思维的空间。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留白”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003-001

一、课堂“留白”问题的提出

笔者曾经观摩了一堂高中数学课,整个教学过程都由精美的课件贯穿始终,一环扣一环,教学容量很大,一气呵成。如果以传统教学的眼光去审视这节课,应该说不失为一节优秀课,但是从新课改的角度来说,这节课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师让学生被动接受,没有让学生主动学习,没有体现新课改中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后,笔者找了班上的两个同学,提了两个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他们的回答让人大跌眼镜。为什么课堂上良好的教学状态换来的却是课后的一片茫然呢?原因是教师包办得越多,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就越窄。教师必须要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空间,变“讲深、讲透”为让学生“悟深、悟透”。因此在教学上要讲究课堂“留白”,让学生想,学生说,学生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

二、课堂“留白”的意义

2.1“留白”的含义

“留白”是国画艺术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教师亦可在各环节中,恰当、巧妙、有意识地留点“空白”,给学生一个自由思维的空间。

2.2课堂“留白”策略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把学生看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留白”策略恰如其分地契合于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师充当课堂教学的“配角”,引导辅助学生对所学新知进行解读、分析、消化、拓展,变学生由被动地接受为主动的探索。

2.3课堂“留白”策略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上长时间的“满堂灌”不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适时留出一点空白时间,反而能舒缓学生的紧张心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思维的质量。在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压强”理论中提到:任何一个事物均可视为一个格式塔(意为“构成整体”或“完形”),是由各要素重新编码构成的一个全新整体。当人们面对这一整体中某些不完全或有缺陷或空白的格式塔刺激物时,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进取的“内驱力”,迫使大脑皮层紧张活动以填补、“完形”,达到内心的平衡。因而我们可以把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看成寻求一个完美格式塔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留白的目的就是构造一个有缺陷或不完全的“格式塔”,以此激发学生试图“完善”、“填补”的强烈愿望,进而产生理论中所提的进取的“内驱力”。

2.4课堂“留白”策略有利于增效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留白”能极大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改以“教”为主的局面。应该说在课堂中巧设“留白”,能让师生之间适时地沟通、互动,实现了将课堂中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毫无疑问地将提高课堂效益。

三、数学课堂“留白”的实践操作

3.1激发兴趣,“留白”于引入时

课堂引入对一节课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师在引入部分应该充分考虑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探求新知的欲望。

3.2主动探究,“留白”于讲授中

在课堂讲授中,把所有知识点“和盘托出”并不代表学生能够全盘接受,有的内容可通过适当巧设“留白”,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完善知识结构,获取新知。这种“虚实结合”的做法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让学生能体会到知识的生成过程。比如我们讲完三角函数的倍角公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半角公式。在课前教师充分备课,组织素材,巧设“留白”,为学生提供—个易理解、可操作的探究平台。而后还课堂予学生,引导点拨学生于“留白”处活动建构,自主思考,探究真实结论。这种自主化的学习,让学生对知识记得牢靠,学得扎实,理解得透彻,同时也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科学的能力。

3.3自我提炼,“留白”于小结处

课堂小结是一堂课的“终曲”,是针对讲授内容所作的一个简短的系统性、概括性、延伸性的总结,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总习惯性的在最后几分钟内洋洋洒洒地替学生把所学内容给小结一番,笔者认为这种包办代替的做法忽略了学生在这最后一个环节所应有的自主性,学生自我提炼有利于学生温故新知,更便于学生暴露出问题。

在课堂小结处预设“留白”,希望学生通过自我提炼之后“填白”。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地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以提纲挈领的方式作了一个系统化的整理和回顾,并将其归纳升华为一般性的要点。作为学习的一个基本环节,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更加凸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凸现教学重点,形成知识网络,对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促使学生思维延伸也是大有裨益的。四、课堂“留白”的注意点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留白时要充分注意对“度”的把握,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教师应避免给出“高难度,低思维,少时间”的“无效留白”。

所谓“高难度”是指教师在留白过程中脱离学生实际,将难度大,不适宜的知识点设计为留白。合适的留白内容并非是那些学生伸手可及的,更不是遥不可及的留白,而应该是学生跳一跳才能触及的留白。在教学中切忌把“留白”策略片面地理解为教师无为,“留白”策略不但没有弱化教师的作用,反而凸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它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与和谐统一。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把目光停留于教学内容,还要注意到对学生思维层面的提升,对于“低思维”类的留白要警惕。那些完全以留白为目的的留白,要求学生机械地重复教师话语,而不能很好地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留白都应当合理摒弃。

教师除了注重如何“留白”以外,还应当为学生充分“填白”创造条件,不能把“留白”策略仅仅局限于形式上。“填白”是“留白”的目的,在“填白”环节教师草率了事,急功近利,那先前的“留白”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形同虚设。要让学生的“填白”有一定的深度,就不能一味地为了教学进度或课堂节奏压缩学生的思考时间,教师要有等待的决心,要耐得住寂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