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拷问中学历史教学之我见
作者: 郭小涛摘要:如何重塑中学历史教学之新理念,重新摆正历史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需要我们中学历史教育者从“心”去审视自我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人文精神;爱国主义;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005-001
中学历史该如何去教?在当前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我们历史教师不能只安心做一个能够教出学生考高分的教师,还要怀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教育启蒙的精神。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对得起“历史是察古知今,鉴往思来的学问”,才能够真正担当起历史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真正的教育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从真诚的倾听开始”。因此,我在授课的时候,总是从内心深处去感悟学生,感悟整个历史教学的新理念及新方法。为此,从以下几点反思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
一、从“心”反思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陶行知曾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这里所说的人生之道就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具备一套完整的人文精神教育体系和人文文化传承。当前的应试教育中,我们却往往忽略了这种精神与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谬论:你们历史小学科,混混好了。不像我们语数外大学科,学生不学好,那怎么行呢?到时候啥也考不好,就只能沦为社会的底层……等等。正是这种功利主义教育的存在和社会中一些人对历史教育的误解,让我们的历史学科越来越边缘化。社会和家长、甚至于一些教师的这些错误认识,让我们的中学历史显得可有可无。
当然,对于初中生而言,去给他们讲人文主义,讲人文关怀这个命题似乎太大,他们也未必能听得懂。因此,我们教师讲课的时候,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要了解学生。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互相关爱同学的事例,父母对自己的爱说起。让他们真正的懂得只要有真善美,有爱心、有宽容之心,有孝心,这就是人文主义、人文关怀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正如陶先生所言: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二、从“心”反思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
陶行知先生说过:“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爱国教育这个看似老掉牙的话题,却关乎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核心,关乎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把爱国主义情操教育放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们才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发挥民族的凝聚力,担当起时代的重任。而中学生可塑性极强,心理波动比较大,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叛逆性,不喜欢被说教,喜欢冒险,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张扬个性等特征。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树立正能量,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感受到爱国主义的力量。
历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历史教师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重任。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非常广泛,包罗万象。尤其是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与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寻求救国救民相互交织的一部史书。面对中华民族的危机,我在授课的时候,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收集相关的历史剧及历史故事,让学生通过鲜明的画面认识到林则徐、邓世昌、谭嗣同、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五四风云中的学生运动以及许多无名英雄们的爱国壮举。让学生们从这些先辈们身上深深的感受到爱国情怀的力量。在讲授《抗日烽火》时,我在课下收集了大量的史料及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日军的暴行以及中国人民的抗日英雄事迹。最后在《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这首悲壮的歌曲中,把学生的爱国情愫带向高潮。既而及时的把最近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钓鱼岛问题及侵华历史的反动论调对学生做一个简单的描述。这样就把对学生的爱国教育放在真正的情感教学之中,而不会让学生感到爱国主义教育就是空洞说教,是与自己无关的形式主义。
当然,我们教师本身要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这种爱国情绪是发自内心的真实写照。也许在你情绪激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讲课中;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教师的爱国情绪会深深的影响你的学生,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
三、从“心”反思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先生还说过:“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创新思想不仅仅影响着孩子的未来,而且关乎整个民族和人类。
历史教育中处处彰显创新,启蒙思想。唯有启蒙思想,我们才能有所创新,有所进步,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有所作为。
在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学生要理解和了解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还要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而且还要开拓国际视野,初步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成为身心健康的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一定的基础。”我们不难看出历史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已经发生的事实,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利用历史知识学会思考,“读史使人明智”,就是要让学生在历史中找到启示,找到启蒙思想。
那么如何在看似“死的教材中”找到启蒙思想,找到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创新思想呢?我认为主要从改变教学理念人手,继而改变教学方法。
应该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经过新一轮教育理念的洗礼,我们很多教师已经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解放出来。在教学理念上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模式,由教师为主体变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了学生,注重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历史需要我们用心去讲述,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味。在历史课堂上不仅仅需要有人文精神的再现,更需要有爱国主义情怀的绽放,还需要启蒙主义的光芒和创新思想的浇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的做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才能真正的达到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