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互殴”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作者: 刘友宝

摘要: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班主任工作,使“师生互殴、师生对殴”的悲剧不再上演,重塑师生关系,使学生信赖、拥护、支持自己老师的工作,势在必行。

关键词:师生互殴;新形势;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027-001

最近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上连续报道了数起师生互殴事件,除了见诸报端的几起个案,现实中这种现象在不少学校都曾上演。身处教育殿堂的老师和学生,居然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拳脚相向,让人大跌眼镜,更让人匪夷所思。现在的师生关系到底怎么了?师生互殴,两败俱伤:伤了师生的身,也伤了师生的心。师生互殴,是老师教育教学理念落后,教育手段老化,还是社会伦理底线的突破?或是两者皆有。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老师每天的工作内容,除了管理学生的学习,还要管理学生的吃饭,管理学生的住行等等,管的越多,矛盾的点就越多,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把矛盾及时化解,是我们永远面临的不过时的课题。我觉得应该共同研究如何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懂得如何满足学生需要,最终建立师生相互信任、尊重、彼此接纳、理解的关系;应该不断学习,改变思想与策略,懂得如何提高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手段,而不是靠自己简单粗暴。

搞好班级,心字当头。爱心、诚心、公心、耐心和恒心一样不可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有极大的爱心。教师只有十分的爱自己的学生和自己的班集体,甚至胜过爱自己的亲人、孩子和家庭,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才能深刻体会学生们的所需所求。对爱的渴求是青少年学生强烈的心理需求之一,老师爱的信号波触及学生的心底,学生也会把爱的波动反射回老师。以爱为基础的师生交融,学生愉快的接受,教育会产生加倍的效果。学生对老师的心悦诚服,往往不仅仅是来自道理的正确,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契诃夫说:“师生之间一种互相怀有好感,相互友爱尊重的气氛,这将有助于教学和教育的完成。”由于基础、智商、情商等因素不同,学生进入高中以后会出现分流。有些学生学习成绩跃跃领先,很快成了老师的宠儿,有些学生成了“双差生”,很容易被老师遗忘,心理上难免会出现怕别人瞧不起的想法,因此,“双差生”更需要教师在生活上、学习上以极大的热情去关心他们,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心理上关心他们健康发展。要理解他们的内心痛楚,屡考屡败,没有成功的快乐,希望之火渐渐熄灭。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成绩与进步,提出下次比这次上升一个名次就是进步;重视对他们哪怕是再微小的进步的肯定与鼓励,使他们也感觉生活在希望之中,也时常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光有爱心还不够,与学生交往还得有诚心。师生之间要少一些世故,多一些真诚。只有真诚才能从对方身上取得信任,否则班主任的话就失去了号召力。前段时间我们学校有位班主任抱怨说:“现在的学生真是不好处,也不知费了多少心思,可就是不领我的情。”然而,我私下了解他们班的同学时,听到的是却是另一种说法:“老师最喜欢和学习好的同学谈心,还常说对全体同学一视同仁。今天跟这个说:张三比李四强,明天又跟那个说李四比张三好。考试前许诺奖励班级前20名,考试后仅仅奖励了前10名。”这类失信于学生的教训,正应了“轻诺者,信比寡”的古训,根源是老师取信于学生有问题。面对一个几十个孩子组成的集体,老师的处事得出于公心。教育工作是个长期工程,需要教师的耐心和恒心。班级工作的复杂性,效益的隐蔽性和长期性,要求班主任老师要具有无私奉贤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要清楚对学生的管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往往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呕心沥血。但要能坚持一年、十年、几十年始终如一的保持昂扬的斗志、乐观的精神是非常困难的。

“师生互殴”启发我们重新定位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重新设计新的与学生交往的方式。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根深蒂固的观念,教师将学生视为教导的对象,只能“由我说,你来听”,“你来做,我来评”,容不得学生半点的“忤逆”与“反抗”。课堂上教师将学生视为知识填充的对象,讲得头头是道,口干舌燥。尽管各地都进行了新课程教材培训和教改培训,但老师观念转变还是太慢。德国教育家马丁·布贝认为,师生间的关系绝不应当是一种冷漠的“我-他”式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应当是一种感受对方情感“我-你”的关系。

“师生互殴”启发我们与学生换位思考,努力创设更加宽容的相处环境。处于中学阶段的孩子们,大都已经进入青春期,叛逆就是他们的代名词。面对老师的几多不许(带手机、上网、谈恋爱),有些孩子虽然暂时会选择忍气吞声,在内心却是翻云覆雨,早已反抗了千万遍。而有些孩子会选择直接表达自己,直接与父母老师发生冲突,甚至对抗。我们可以站到他们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我们十八九岁的时候是否有远大的理想,面对手机电脑的巨大魔力,有多少成年人能够很好的控制好上网的时间,又有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人不希望良药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行呢?我们不能单纯去责备孩子,因为这是他们必经的阶段,他们也需要更多的支持与帮助,也需要很多的关爱与被信任。

“师生互殴”启发我们学习教师法、教育法,研究心理学、教育学,摒弃过去那种“师徒如父子,打自家人不犯法”的陈旧观念。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用孩子们可以接受的方式甚至喜欢的方式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因材施教,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教育教学工作压力很大,工作繁重,生活单调,老师心中难免会有所不快,要学会及时的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改革的大潮汹涌澎湃,每天都有许多新问题提到我们面前来,只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思索,不断创新,办法总会有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