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剪纸课程的探索

作者: 王爱红

摘要:激发幼儿剪纸的兴趣,教师除了要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平等、和谐、家庭式的生活和学习氛围外,还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激发幼儿剪纸的兴趣。

关键词:幼儿剪纸;兴趣;方法;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01-001

剪纸作为传统的民间技艺,它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我们把剪纸活动作为班级特色来进行研究,是因为剪纸既能培养幼儿动作及小肌肉的发展,又能促进幼儿多种智慧潜能的开发,尤其是想象力、创作力的形成,为幼儿创新意识的形成打下基础。

1.利用适宜的环境激发幼儿剪纸的兴趣

教师除了要为幼儿营造—个宽松、平等、和谐、家庭式的生活和学习氛围外,还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激发幼儿剪纸的兴趣。

首先我们请幼儿欣赏了民间剪纸大师的剪纸艺术。民间剪纸大师剪出的栩栩如生的作品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然后幼儿现场尝试剪纸,让孩子们观察纸在小小剪刀下的变化,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

然后,通过在环境中布置剪纸氛围,如教室的墙壁上、走廊上、窗户上,我们都贴上或悬挂着各种剪纸作品,将幼儿熟悉的事物,如水果、花草、小鸟等通过剪纸形式展示出来,让幼儿在欣赏中激发起对剪纸的乐趣。

2.利用游戏让幼儿学会剪纸的方法

在课程实施中,我们要关注和重视孩子经验的自主积累和能力的主动发展,注重教育策略的运用。在教学中,我们大胆尝试运用新方法,使教学方法多元化,不断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得幼儿自主习得方法。

中班孩子年龄小,幼儿小手肌肉发展还不协调,力量也不够,所以使用剪刀有困难。在手指游戏中,我发现幼儿对于拇指是爸爸,食指是妈妈,中指是姐姐非常熟悉,我灵机一动,编成小儿歌:“小剪刀,向前伸,两个山洞竖起来,上面山洞爸爸钻,下面山洞妈妈姐姐钻进去,小剪刀和宝宝乐开花。”儿歌一念,小朋友都特来劲地做起了手指钻山洞的游戏,在做的过程中幼儿很快就掌握了正确的握剪刀的方法。

3.利用主题活动渗透剪纸活动

在课程探讨中,我们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遵循幼儿已有经验,选择性地组合和运用教材,自主地调整课程内容,构建不同的主题课程,使班级主题课程的构建体现个性化。

在主题活动《我找到的春天》中,我们注意挖掘与剪纸相融合的活动,同时考虑到现在孩子正在练习使用剪刀剪直线,我们将原有课程进行了一些调整。如绘画活动《美丽的郁金香》中,我们改变了幼儿用绘画形式体现“郁金香”,而是引导幼儿将红色纸沿直线剪成简单的长条,粘贴成郁金香的花束,比绘画形式更能表现出花束的绚丽色彩。在泥工《春天的花朵》中,我们将不同颜色的纸剪成不同的条,粘贴在一次性蛋糕盘四周成花造型,展现了花瓣的奔放。在《快乐的六一》主题活动中,幼儿剪窗花、制作“彩链”等,挂在教室门口,活动室墙上等,表达自己节日的快乐心情,使剪纸活动更具趣味性,不断激发幼儿创造的积极性。

4.利用区角活动给予幼儿创造空间

幼儿剪纸能力的发展不是一日之功、一招之力,而必须经过幼儿长久的自身实践操作与环境的互动才能得到,而区角的作用,正好满足幼儿的这一需要。在区角中,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使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自由的操作空间,可以让幼儿的创造力得到尽情张扬。因此,根据幼儿需要,我们创设了“剪纸乐”活动区域。

在区域里,根据近期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材料,供幼儿自由剪一剪。如在“新年到了”主题活动中,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打扮我们的活动室。有的幼儿制作“窗花”,有的幼儿制作“彩链”,有的幼儿制作拉花,还有的粘贴鞭炮等。在制作“新年彩蛋”中,通过亲自尝试,幼儿利用了不同的装饰方法,有的剪成直线粘贴在蛋壳上,有的剪成圆片贴在蛋壳上,有的剪成“流苏状”给鸡蛋穿上了“裙子”,还有的剪成简单的水果、动物等造型贴在蛋壳上,幼儿对不同的方法不断进行探索,乐此不疲,促使幼儿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得以发展。

在区角活动中,我们也能够更好地关注有差异的孩子。周媛宝宝剪纸比较流畅,当别的孩子练习剪直线条时,我们就为她提供了剪曲线的材料。徐乐宝动手能力比较差,还不会用剪刀,我们就耐心地指导他学习使用剪刀。通过区域中的个别指导,弥补了集体教学活动中个别指导的不足,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5.重视多种资源的利用,让资源共享

在开展本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中,我们要充分挖掘社会、幼儿园、家庭以及多媒体等多种资源的利用,丰富幼儿的感官经验,综合多种教育因素,灵活地、创造性地加以选择,作为班级课程的基本资源。

我们教室的墙壁上到处都有剪纸作品,我们在散步时会引导幼儿一一欣赏,介绍每一幅剪纸作品的名称和故事。当家长了解我们的剪纸课程后,很多家长都能及时了解剪纸信息,在家庭中为幼儿营造剪纸氛围,达到了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6.课程活动后及时反思,不断提升教育行为

在每次的课程活动后,我们都要进行及时地反思,对孩子有价值的活动行为进行有效的反思,做到自己与自己对话,进行自我质疑,进行自我解惑,不断梳理自我教育行为,在反思的过程中调整课程,提升自己教育行为的有效性。

在制作“彩链”时,我示范将彩链按照“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的顺序进行依样排列,可是当幼儿操作时却没有按照颜色的顺序进行制作,作品是“惨不忍睹”,孩子们也失去了制作的兴趣。反思这个活动,我认为出现这样的结果与我不当的教学行为有关。首先,孩子还没有具备将四种颜色进行依样排列的能力,要先选择两种颜色进行交换排列。另外,孩子制作彩链还有困难,尤其是一环套一环的粘贴方法有难度,那么,我们可否只先要求幼儿能够将圆一圈一圈的连起来,这是制作的难点,而不要先要求孩子按照颜色的顺序进行粘贴呢?当孩子熟练操作后,可以再提高要求,进行依样排列,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通过反思,在区域活动的指导中,我调整了自己的教育行为,没有要求孩子进行多种颜色的依样排列,孩子们大胆制作,虽然颜色没有有序排列,但五颜六色的彩链同样将我们的活动室打扮得美丽、热闹。

总之,在幼儿园开展“剪纸”课程中,我们教师是班级课程管理的主体,对于课程的探索要体现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教育经验,创造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