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作者: 金晓莉摘要:幼儿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主动性与内疚惶恐性相冲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种主动性是自信心的源泉;反之,如果成人持续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幼儿长期受到打击,他在考虑自己的行为时就会产生惶恐意识,从而走向自信的反面,形成自卑。
关键词:培养;幼儿;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17-001
自信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也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为此,国家把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写进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它要求幼儿园通过各种教学与活动,使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呢?
第一,让幼儿在受尊重中产生自信
尊重幼儿是培养幼儿自信心的前提。艾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指出:幼儿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主动性与内疚惶恐性相冲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种主动性是自信心的源泉;反之,如果成人持续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幼儿长期受到打击,他在考虑自己的行为时就会产生惶恐意识,从而走向自信的反面,形成自卑。幼儿虽小,但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教师在教学与活动过程中,要把幼儿看成是一个人,一个发展着的人。要让幼儿享有和成人一样的尊严,要尊重幼儿应该享有的各项权利。老师要尊重幼儿的话语权,在幼儿发言时要让其把自己的思想充分表达出来,不能粗暴地打断幼儿的发言。在活动中,老师要给予幼儿选择角色的权利,不能简单地给幼儿规定角色,更不能把幼儿不喜欢的角色强加给他。对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幼稚的想法或动作,老师不能简单地否定,更不能加以嘲笑和讽刺。在师生交流时,老师要以欣赏的方式倾听,不要心不在焉。在幼儿教育阶段,老师不仅要有豆腐心,而且要有豆腐嘴,不能出口伤害幼儿。只有处处受到关怀,被老师尊重,幼儿才能在活动中大胆表现自己,形成自信。
第二,让幼儿在被赏识中树立自信
由于幼儿正处于心理形成期和智力启蒙期,其行为评价的能力还没有形成,判断是非的标准还没有确立,他不仅不能对他人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甚至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幼儿的自信不是源于其内驱力,而是源于“他信”,即源于别人对他的信赖。所以,作为幼儿身心发展的最主要的启蒙者,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态度、评价等,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导向作用。信心十足的幼儿一般都是经常被老师鼓励的幼儿,畏手畏脚、自闭木讷的幼儿,往往是经常受到打击的孩子。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形成自信的品格,老师应该尽可能地多给孩子关怀和鼓励。老师对幼儿的行为要善于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对于幼儿提出的一些不合常规的东西,老师应该尽量找出其中的合理因素加以肯定和鼓励,不要轻易否定幼儿的意见,更不能轻易地对幼儿下否定性结论。对于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老师不一定非要在其表现特别突出时才予以表扬,即使不是十分突出,老师也可以给予其一般的肯定。要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老师的肯定中增强自信。
第三,让幼儿在成功的喜悦中增强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尊重要有条件,鼓励要有机会,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平白无故地表扬另一个人,幼儿教育也是这样。为了让孩子的欢乐来得自然,对孩子的表扬收到效果,老师应该千方百计地为幼儿提供展示他们长处的机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所以在教育和活动过程中,老师为幼儿设计的教学或活动目标,应是所有幼儿通过努力都能完成或基本完成的。老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幼儿的情况,分别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做到因材施教,标准有别,不能用一种标准衡量所有的幼儿。符合幼儿实际的目标,幼儿才能完成,完成活动目标的幼儿才会有成功的体验,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幼儿自信心才会不断地增强。所以在幼儿教育阶段,老师应该认真研究每一个学生,精心设计每一个活动,及时地对幼儿在活动中的成功表现给予肯定,要力争让所有的幼儿在所有的活动中都能有所收益,得到发展。
第四,尊重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自信
“教育内容、要求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由于幼儿所处的环境、家长的素质及教育方式、幼儿自身生理或智力因素的差异等原因,幼儿在具体行为能力上是有差异的,在个性发展、兴趣爱好方面也是不同的。因此,幼儿教育必须“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全面发展与个人特性发展的较好结合,它要求教学不但要有统一的标准,从而实现幼儿共性的发展,而且要有不同的评价方案,重视多样性。因此幼儿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比如动手能力强的幼儿,老师可以在手工设计中让他们充分展示才华,经常拿出他们的作品展览、宣传;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幼儿,老师可以在演讲、讲故事等活动中多发挥他们的作用;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则在课堂上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这就要求幼儿教育的活动形式不能单一,评价幼儿的标准不能僵化。在评价幼儿时要“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比较。”不能用一个幼儿的长处去比另一个幼儿的短处。老师要通过不同的形式,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要让学生个体的差异在老师形式多样的教学中各展其长,充分发展。要让学生在适当的场合认识自己的长处,从而增强自信,健康发展。
此外,要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自信,还必须改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幼儿的意见、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使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现自己的能力、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感情。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应该把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有利于一切幼儿健康发展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让幼儿不断地在活动中感受成功,走向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