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诱发因素回顾与探讨
作者: 刘文苏摘要:恶性肿瘤是目前造成我国人口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虽然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但许多致癌因素的致癌作用已经得到了确定。本文就传统的和最新发现的致癌因素作一简要讨论。
关键词:恶性肿瘤;致癌因素;探讨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86-001
恶性肿瘤的发生是环境和个体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且有呈上升的趋势,但随着统计学和流行病调查的展开,一些明确的肿瘤诱发因素已经逐渐被查明,对我们的日常活动及肿瘤相关的理论研究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下面对主要的致癌因素简要进行分类与分析。
1.恶性肿瘤主要诱发因素
1.1环境因素
环境致癌因素主要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方面。物理因素包括电离辐射、粉尘和慢性损伤等,长期或大剂量进行电离辐射可引发白血病、皮肤癌等严重的恶性肿瘤;粉尘比如石棉纤维和近年来大肆流行的雾霾造成肺癌发病率逐年增高;慢性损伤比如胃溃疡等则和胃癌相关。许多化学物质的致癌作用比较明确,比如亚硝酸盐类、苯并芘等均有较强的致癌作用;美国癌症协会(ACS)新发布的20种癌症诱因中化学致癌物就占据了19种,可见其种类的繁多。生物因素主要是病毒等微生物或寄生虫诱发癌症,例如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有关,HPV感染与宫颈癌相关。
1.2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包括遗传、免疫和内分泌因素。一般认为遗传因素是癌症发生的主要原因,癌症的发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遗传倾向,例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病一般具有明确的家族史。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或缺陷的患者发生恶性肿瘤的几率比正常人大大增加,如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患淋巴瘤的几率增加;艾滋病患者最后的死因主要是恶性肿瘤。激素分泌的失调同样可以影响癌症的发生与发展,研究表明雌激素和催乳素的分泌与乳腺癌相关。
1.3不良生活习惯
纵使排除环境与个体因素,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同样可以间接影响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各个方面,进而造成肿瘤的发生。一些研究表明,经常熬夜、倒班,即近日节律紊乱者癌症发病率增加,一些生活受到刺激或经常心情烦躁者同样会增加恶性肿瘤的风险。
2.讨论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凡是与个体正常生长发育无关的因素均有可能造成肿瘤的发生。比如进食并不为人体所必须的食物,如一些腌制食品,烧烤类食品等;接受人体并不需要的电离辐射,如检查时的x光或者长时间暴露在太阳下引起的紫外线照射;进行与正常生长发育相违背的活动,如熬夜、劳累、加班工作等,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肿瘤的发生。设想如果我们生存在一个没有任何不必要的辐射、化学物质、微生物的环境,只吸收我们生理所必须的物质,日常生活规律,不必进行熬夜加班,我想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一定会大大降低。虽然现实并不存在这样的环境,但我们在做一件事情前可以思考下其是否为正常人体所必须,再决定是否做这件事,这样的话诸如吸烟、熬夜等高危因素应该会有所控制。
对于肿瘤诱发因素的研究不仅仅在控制我们行为上有帮助,其对于肿瘤的发生机制也起到一种检验作用。如果一种肿瘤发生机制的假说成立,其之所以能够引起肿瘤的发生一定会与肿瘤诱发因素相吻合,否则假说再看似正确也是不成立的,因为肿瘤诱发因素是真正存在的事实。我们同时也应该注意,一些肿瘤诱发因素目前来说其真实性并不是很确切,只有研究透彻、得到时间检验的现象,才能够加以利用,否则会出现原则性的错误。
3.结语
人类与肿瘤的抗争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是研究深入就越会发现更多的问题。但我们应该相信,恶性肿瘤并不是不能战胜的疾病,其机制总有一天会被我们所认知。虽然现在我们并不能从根本上预防或治疗肿瘤,但我们可以通过避免一些致癌因素,来降低肿瘤的发生率。也许通过我们的不断探索,真正解开肿瘤奥秘的一天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