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课堂生成问题简单化
作者: 张强摘要:课堂教学中,生成问题是教学的宝贵财富,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疑问点,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谨防简单化。
关键词:历史课堂;生成问题;简单化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019-001
一次调研,笔者在旁听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甲午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课堂上,一位学生指着教材上“1894年,日本利用朝鲜爆发起义之机,先是引诱清军入朝,继而以反对清军入朝为借口,派遣大批日军入朝挑起战端”这一段文章,提问道:“朝鲜在古代时,是中国的领土吗?为什么清军可以入朝?”另一位学生也借机提问:“越南在当时是否也与朝鲜一样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授课老师一怔,略微停顿,回答道:“朝鲜和越南一样,在古代曾经都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在清朝时已是独立国家。清政府是应朝鲜政府要求派军入朝镇压起义的。”学生听了满意地点点头。
这件事情,表面上看是授课教师发挥教学机智,巧妙而圆满地回答了学生提问,但背后却透露了教师对历史问题理解不够深入,历史知识储备不丰富与素养的欠缺。针对朝鲜和越南的问题,该授课教师的回答过于简单和草率。
朝鲜,在古代曾经先后经历了箕子朝鲜、卫满朝鲜、汉四郡时期、前三国时代、统一新罗、后三国时代、高丽、朝鲜等时期。其中,在汉四郡时期和唐朝安东都护府时期,中原的中央政府对朝鲜半岛北部和中部设置正式行政机构进行管辖,将其纳入疆域之内。
西汉时,汉武帝在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至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派兵征服卫满朝鲜后,在朝鲜半岛中部和北部设置了四个郡,分别为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管辖地区南至今汉江流域。东汉末期割据辽东的公孙氏析出乐浪郡南部都尉设置带方郡,并为曹魏、西晋所承继。
西晋末年,公元313年,兴起于今中国东北地区的高句丽侵略乐浪郡,据有乐浪、带方二郡的张统因不堪长期孤军与高句丽、百济作战,而率千余家迁到辽西投靠慕容廆,乐浪郡在辽西侨置,管辖朝鲜半岛的汉四郡灭亡。而带方郡由于成为了中原王朝的飞地,受到了孤立,4世纪时和乐浪郡故地一起成为了高句丽与百济争霸的场所,最后也被朝鲜半岛南方的马韩所吞并。至此,汉四郡时期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中原王朝在朝鲜半岛设置正式行政机构,400多年的历史就此结束了。
公元668年,唐朝出兵高句丽,于9月攻克高句丽国都(今平壤),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在其首都故地设立了安东都护府,辖境东起日本海,西至辽河,北到松花江流域,南到朝鲜半岛的汉江流域;在朝鲜半岛西南部设立了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护府,后合并为熊津都护府(今公州)。高句丽灭亡后,其后裔大部分被唐朝迁入中原,逐步与中原民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围各民族之中。其所辖疆域最初完全由唐朝管辖。
公元670至676年唐朝新罗战争后,新罗复为唐朝附属国。685年,新罗占领百济故地和原高句丽小部分领土,统一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定都庆州,效仿唐朝的国家制度进行统治。
除了汉四郡时期和唐朝安东都护府时期之外,朝鲜基本上与中原的中央政府保持着称臣朝贡的关系。但是,不能就此确定朝鲜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因为确定一个地方是不是属于某一政权的疆域,不能看外表名义,更重要的还要看实质。不能从狭隘的大民族主义观念和封建正统思想出发,而应该从整个中华民族立场与和平发展的观点出发,实事求是地客观评价。
朝鲜与中原的中央政权保持着称臣纳贡关系,特别是明、清时期的朝中关系,应该属于小国与大国的关系。朝鲜多数年代保持着向中国称臣纳贡,在形式上连新君登基也要向中国报告。但实际上,朝鲜有自己完整的国家管理机构,它的内政不受中国干涉。它对中国的称臣纳贡关系,在文化上,深受中华文化传统的影响;在政治上,对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敬畏;在经济上,不存在着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进贡与赏赐往往是后者价值高于前者,至少是相等的。因此,明、清时期的朝中称臣纳贡关系是自愿的,建立在文化认同、政治依靠上。
朝鲜与中国的关系如此,但是越南与中国的关系却有别于此。在公元10世纪以前,越南北部就是中原的中央政权或中国地方政权领土的一部分,越南这一地区与中国其他地区的关系是国内关系。
早在秦朝时,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遣大将史禄开凿了灵渠,开辟了通往岭南的水路。秦军南下,征服了当地越人,夺取了今天广东、广西、越南的东北部,并设立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这是为越南北部成为中国领土一部分的开始。秦朝灭亡之后,秦朝南海郡尉中原人赵侘乘机起兵,占领岭南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在公元前206年,自立为南越王,此后不断扩张,扩展到今天越南的北部和中部。西汉时,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兵灭南越国,并在今越南中部和北部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在之后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今越南中北部一直是中国古代各朝代(汉朝、东吴、晋朝、南朝、隋朝、唐朝和南汉)的直属领地,越南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北属时期”或“郡县时代”。
公元10世纪,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越南(当时叫安南)利用中国的四分五裂局面,摆脱了中国的控制。938年的“白藤江之战”,吴权击败中国南汉,939年称王,史称前吴王,建立吴朝,但吴权只有称王没有建立国号,而且未能有效统治越南北部,直至968年丁朝建立,越南(交趾)才正式从中国独立。北属时期之后的历史,越南成为中国的藩属国,并且仍未脱离中华文化影响,使用汉字,采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建立了多个封建王朝。但此后,越南与中原政权的关系就是小国与大国的关系了。
综上所诉,朝鲜早在7世纪、越南在10世纪就已经是独立的国家,但是由于两国在文化习俗方面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但也不能当作中国的一部分。在实际教学中,确实存在一种简单化概念化处理历史问题的现象。
历史既丰富又复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去理解历史的人物和事件,采取客观公正平和的态度,用全面辩证的方法,去探究和发现历史真实又复杂的面目。因此,我们建议本课授课教师应不失时机引导学生去探究中朝、中越的历史关系,教师提供相关学习探究材料进行学习。如果教师给学生一些结论性概念性的回答,使原本生动有趣的历史就会变得枯燥无味,而学生也会因此而失去一次很好的史学提升,民族情感升华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