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主观主义远离教育
作者: 周仲飞摘要:主观主义有多种表现形式,每种表现都会对事业造成一定损害。反映在教育领域,主要表现为一切从经验或本本出发,罔顾实际,忽视规律,多形式,少落实,办事浮于表面等方面。解决问题的办法,重视调查研究,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让实践做最好的回答。
关键词:主观主义;表现形式;危害;规避方法;实践;经验教训等
中图分类号:I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023-002
所谓主观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它的最大特点: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而是从主观感受,愿望,意志出发,从狭隘的个人经验或本本出发,采取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使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在实际工作中,主观主义通常表现为典型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思想倾向。由于主观主义存在,常常导致不少人在工作事业中,行为决策严重失误,结果把一个可以做好的事情搞砸,最后难以圆满成功。
回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发生的一系列不正常现象,如假、大、空的大跃进时期,亩产超万斤,大炼钢铁搞建设;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连10岁小孩都可成为阶级敌人的荒唐事;60年代墙上开红花,身上满像章,文攻武斗是真理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其实,无一不是主观主义惹的祸。主观主义就像我党一直反对、规避的官僚主义,“一言堂”一样,它们都是工作和事业的“天敌”,是人民赋予的行政权力在行为或决策中的滥用与误用。因此,大到国家层面,小到家庭单元,对于主观主义的表现和危害,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加以清醒认识并严肃对待,以防患于未然。
那么,主观主义反映在教育行业,有哪些具体表现?危害又在哪里?让我们看看近些年发生在教育中的不少事,弊端便显而易见。
一、滥行文,盲乐观,办事浮于表面
在教育中,主观主义的第一种表现:滥行文,盲乐观,办事浮于表面。教育中某些人通常依靠发文件,下条令办事情,动辄发号施令,疏于实际调查和及时反馈,盲目乐观,结果反而给事物带来损害,在社会上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如历年来,高校招生中的保送生与自主招生舞弊现象,便是这种表现的典型事例。为完善改进现有的中高考制度,弥补单一的以分取人缺陷,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同时,也为了淡化几十年来人们一直诟病的学校应试教育氛围,在高考的同时,国家采用了保送生,自主招生等办法录用人才。本来,这是一件很得民心,顺民意的好事。每年的保送生,自主招生开始前,上面都会连续下发一系列文件规定,要求确保这项工作顺利进行。诚然,从表象看,这项工作每次都做的非常到位,程序规范,措施落实。且更为“可喜”的是通过这种措施,不少重点大学、名牌大学也都顺利招到了自己“心满意足”的学生,仿佛一切心随事愿,工作做得卓有成效。由此,不少政策的制定者万事大吉,悠闲自得地坐在“大殿”上,无所事事了,他们满以为事物的发展,一切按照他们的意志运行着。然而,从近些年不断曝料的内幕看,不少地方和高校的保送生,自主招生等都藏有猫腻,有的权钱交易,有的营私舞弊,更有的通过徇私枉法手段而获取。事实上,相当部分被录用的保送生或自主招生都是权贵生,关系生,而不是真正所谓的学校里德、智、体、美、劳等最优秀的学生或具有一技之长的人。特别是最近曝料的一起保送生事件,简直耸人听闻。通过对中国南方某一重点大学近10年的查证统计,该校有近80%的保送学生为目前社会上有头有脸的厅局长干部子女。试想这件事,保送生,自主招生工作开展已有多年,假如我们的政策制定者,或者说位居高层的“大人们”,能及早考虑到这项事情的严肃性,复杂性——涉及人多,面广,事杂,能及早的沉下去,对工作的执行落实情况开展认真的调查反馈,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而不是整天坐在“大殿上”,忘乎所以,盲目乐观,那么怎么会发生今天这样的“尴尬”事?在看似十分“严肃”的情况下,居然屡屡发生这样的事,难道这不是典型的主观主义表现,又是什么?显而易见,通过这类事的披露,受危害的不仅是严肃的招生制度遭到践踏,破坏,质疑,危害更大的,它已影响到国家政府的形象,因为大学招生是一种严肃的国家政府行为,它会让不少老百姓失去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在一定程度上失了民心,逆了民意。
二、多形式,少落实,活动开展虎头蛇尾
在教育中,主观主义的第二种表现:多形式,少落实,活动开展虎头蛇尾。这种现象目前存在最普遍。就近些年,主要表现为教育部门的惩治有偿家教,减轻学生负担,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及取缔非法办学行为(即取缔虚假大学,野鸡大学)等方面。就拿中小学生“减负”行动为例,十几年来,对于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之事,我们不能不说教育部门是费尽了心力,绞尽了脑汁。为减负,上级部门发足了文件,下足了决心,耗尽了精力,上到教育部长,下到每位校长,谈及减负,话说得口干舌燥,态表得铁壁铜墙,口号喊得震天响。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规定,到每所学校,每位教师,每个学生的行为规范,减负要求定得淋漓尽致。如教师必须做到6个要求,4个规范,要明察暗访;学生必须上午8点到校,下午4点离校;小学生作业量必须控制在半小时以内,中学生控制在1.5小时内;严禁学校举行周考月考,严禁教师补课有偿家教等等。反正一句话,从形式看,“减负行动”是史无前例,似乎再没人敢越雷池半步,冒天下之大不韪闯禁区,一切由此皆可成矣。然而,毫不乐观,现实是至今为止,不管是城市学校还是乡村学校;也不管是高中生还是小学生,面对声势浩大的减负活动,竟然没有一个地方或一所学校在真正地实施减负行动,相反,不少人的做法是:不该加班的时候照加班,不该补课时照补课,超量作业照做,考试次数有增无减,周考月考成为许多学校(特别是高中)一道特别“亮丽”的风景线。相反,有些地方,负变得愈减愈重,担显得愈挑愈难,一切变本加厉照发展。当然,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困局的造成,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不光教育所致,如不完善的国家中高考制度,人们片面的人才观,中国人传统的读书思想,社会偏面的教育评价行为及社会上不正确的招聘用人观念等等(这儿不展开论述)。而作为我们首先需要说的,除了这客观存在的社会因素外,多年来教育内部出现这样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的现象,是否也有不少值得思索改进的地方呢?比如“减负”,口号喊出了,我们的后续工作是否到位,督促是否落实等等。而事实证明,在多年的减负活动中,我们确有不少这样的人,多喜欢形式宣传,少注重监督落实,只求形式,不求实效,办事虎头蛇尾。同样,假如我们的教育人,尤其是教育部门的行政领导,一直以来若能对减负工作做到严肃认真,监管到位,照章办事,问题发现一起,处理一起,那么,何愁举国上下,声势浩大的减负工作落不到实处?但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这么做。针对不少地方,不少学校屡屡出现的违规现象,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当作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缺乏应有的监管措施,结果导致“轰轰烈烈”的减负活动常常流于形式,走过场,陷于半途而废窘境。
三、罔顾实际,疏于沟通,凭主观与职权下规定
教育中,主观主义的第三种表现:罔顾实际,疏于沟通,凭主观与职权下规定。这类情况多发生在目前教育行业主观决策与职权滥用等方面。原因是有些人办事始终从经验或本本出发,不愿深入了解实际,擅自决策,然后贯彻执行等行为。由于这些人所作决定通常缺乏真实了解,具有片面性,盲目性等特点,结果在实践中,大多事与愿违或者得不偿失。对此,作为基层一线教师,感触最深的无异于近些年部分省市“强制”(通过多方面措施要求教师参加,以评优晋级,年度考核,教师资格证等一票否决方式)开展的“教师继续教育活动”。诚然,从理论讲,随着时代的进步,各方面科学知识日新月异,作为现代人,特别是教师群体,是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以跟上时代步划。鉴于这一意义,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活动,其设想,目标与方针都没错,它也符合教师职业需求。而问题是,针对广大一线教师工作实际,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体现或达到教师继续教育活动的目的?这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如1、时间的安排,针对教师职业,是选择上班日进行合适还是寒暑假恰当?(教师基本满负荷工作,一岗一职,上班期间缺一不可),现在规定工作日进行;2、科目的选择,是所有学科参加好还是部分重点学科参加效果大?3、人员的考虑,是全员参与有利(全体教师参加,不分男女老少),还是适当考虑一下教职工实际年龄更有利,像55周岁以下或以上;4、辅导老师的聘请,按照中小学教师实际,继续教育活动,聘请哪些教师作培训辅导效果更好,作用更大,更实际,专家学者还是同行同科优秀教师?其实,所有这些问题都应当政策制定前考虑在列,并因地制宜展开,而事实不然。综观目前进行的继续教育活动,一切并不像政策制定的那么理想,有实效,大多变成完成任务而已(不管是举办方还是参加方心理),活动基本成为一种形式,有名无实。但是,由于继续教育是上方的统一规定与要求,是“权威”,非执行不可,便导致实际教学中教师工学矛盾突显。如现在规定的继续教育是工作日进行,一般时间3天左右,且常常安排在周四,周五,周六举行,这对一些大的,上规模的学校,它有时每次每科必须离校参加学习的教师,可多达20人左右。试想,作为一个正常运行的教学机构,一性出现这么多老师缺额,它会造成学校教学怎样的一种结果?每个人可想而知。而且更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不少正在进行的继续教育内容,要求,目标,方法与举措,也并不与现有的学校教学实际相融合(尤其在以分数论英雄的现实环境中)。因此,通过近5年的继续教育活动,大家都已看到,继续教育在许多方面并没有实现或达到政策制定时的初衷,从某种意义说,还有些事与愿违,得不偿失的感觉(上面拨不少款项做这件事)。
四、忽视规律,迷信新式,故弄玄虚求时尚
教育中,主观主义的第四种表现:忽视规律,迷信新式,故弄玄虚求时尚。这种现象多盛行于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多媒体等教学设备逐渐走进校园,自然,先进设备的进入,改善了部分教师的办公条件,帮助教师和学生提高了教学与学习效果,这无可否认。基于这一现实,个别地方,部分学校提出了教师实行“无纸化”办公的设想与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取的,也是可行的,它既反映了时代的发展进步,也符合部分教师的实际工作需要(部分教师工作繁忙时,“无纸化”办公能给教师省时提速,提高工作效率)。但是,面对需要精耕细作,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像无纸化办公这样的设想与理念,能不能作统一规定要求?这也很需要人琢磨。因为真正的教学方法是活的灵魂,其内容的讲解与意义的渗透深化有许多可变可探究因素,如同样的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不同的老师去教授,它们既可讲浅,也可讲深;既可教粗,也可教细等等,可变因素很大。而像无纸化办公这样的方式就达不到这样的目标与要求。谁都知道,无纸化办公的主要依赖对象是电脑软件,而电脑软件所呈现的材料,一般都是预制的,设计的,统一的和规定的内容,它们没有人一样的灵活性,也没有活的思想思维。因此,作为教学实践中的备课,办公和教授知识,事实上必须因人,因事,因材而作,一句话,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然而,现实中,确有部分这样的行政者,他们纯属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为了赶时尚,求新式,弄特色,显政绩,常常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坚持要求教师实行统一的无纸化办公。由于“要求”带有强求性,不得不执行,结果导致不少教师在备课办公方面,尤其在备课内容上,成为千篇一律,换汤不换药的东西。当然最后所谓的无纸化办公实际上都演变成了教师抄教案备课,仿教案上课等模式,教育教学完全失去了其固有的意义与要求,也再无创新开拓可言。还有更荒唐的,个别领导,为了充分显示自己的“教育管理能力”,居然设想要求每个教室安装监控探头,以有效地监督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后因受到广大教师及专家学者的强烈质疑而罢手。试想,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因个别领导为了迷信新式求时尚,忽视规律,摆显政绩,竟然主观武断,可做出这样荒唐的管理行为,任何人不难想象,主观主义的表现是什么,危害有多大?
总之,主观主义有其种种表现形式,每一种表现都会对工作事业造成一定损害,这有实践所证明。因此,作为教育者,想让未来的教育事业健康,有序,正常发展,让教育少走斜路,弯路,少受损失,所有教育人都必须意识到(尤其是教育部门的领导者),在每项政策制度落实前,务必注重调查研究,排除主观想象,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会兴旺发达。一句话,要想事业有成,得民心,随民意,主观主义必须远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