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提问收获精彩
作者: 肖晓峰摘要: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的问和学生的问相互融合。这就要求教师要潜心钻研教材,优化提问内容,优化提问方式,优化提问节奏,优化提问氛围,优化提问效果五个方面优化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关键词:课堂提问;思想品德;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033-001
目前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环节还普遍存在诸多问题。1.提问随意粗放。提问内容缺乏启发性和梯度性;提问方式缺乏针对性和新颖性。2.提问固定单向。提问对象缺乏广泛性;教师“满堂问”,而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问很少。3.提问惩罚化。部分教师甚至把提问作为对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惩罚。因此,教师一定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优化课堂提问。
一、潜心钻研教材,优化提问内容
钻研教材是优化课堂提问的前提和保证。首先要明确提问的目的,提哪些问题,在何时提问,提问哪些学生,期望得到怎样的答案,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等都要有明确的通盘设计。其次,教师要避免无效提问或低效提问,例如提出的问题出现科学性错误,或太浅,或太难,或可有可无。再次,设计问题也应该是围绕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避免无层次感,无坡度。
二、精心设置问题。优化提问方式
教师通过贴切有效、引人深思的提问,给学生开启知识的“锁匙”,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情景切入式提问。通过时政材料、图片材料、案例材料等情景切入提问,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现象联系在一起,使思想品德课中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内容浅显化,死板的内容形象化,从而激发起孩子们的课堂激情。
2.温故启新式提问。“温故而知新”,从旧知识中可以得到更多更好的新知识。所以教师要在知识的引发中和知识的生长点中设计提问,使学生们可以由一个知识点延伸出更多的知识来,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例如:“人贵诚信、实话实说是否意味着不分场合,不讲技巧,有什么说什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贵诚信、实话实说与尊重隐私、保守秘密的关系;“合作与竞争两者水火不容吗?”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3.悬念诱思式提问。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外界事物充满探索欲望。教师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渴望和兴奋,从而激发孩子们兴趣、启发孩子们思维。
4.讨论感悟式提问。教师可以联系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实际,从多种角度来提问,既增加提问的深度,又使学生在感受社会和生活感悟中有话可讲,有感而发。例如在学习《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时,我用三个问题贯穿全文,“中华文化有哪些外在的表现?”“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体现了中国人什么样的情感?”“你准备通过哪些实际行动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三、耐心启发引导。优化提问节奏
课堂教学就像弹奏乐曲,要有舒畅的节奏。有效提问真是在于依据学生的思维与感情发展而对节奏的正确把握。教师要注意以下三点
1.频率适度和合理等待。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提问频率要适度。过多,影响学生课堂学习内容的完成;过少,则会使学生听课缺乏思考,容易走神。教师在提问后应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的合理等待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并且使更多的学生形成更多的答案。
2.铺路架桥和指点迷津。当学生由于思维定势等因素的影响思维暂时受阻,无法正确回答教师的问题时,教师应及时铺路架桥予以疏导。当有些问题因为难度太大,学生一时无法讲清时,教师要适时架梯子,补充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指点、引领。
3.相机设问和问题清晰。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和方式。例如导入新课时可用设疑式提问或悬念式提问,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分析讨论时可用质疑式提问或联想式提问,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小结时可用评析式提问或开放式提问,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师提问要清晰,如果教师提问语义含糊,过于空泛,指向不明,就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判断,误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直接妨碍教学的有效性。
四、用心创设烘托。优化提问氛围
首先要尊重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设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满足学生期望得到尊重,渴望得到成功的心理需求。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规劝学生,用亲人的情怀关爱学生,用教师的严厉要求学生,这样才能走向学生的心灵世界。其次要亲近学生。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选择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来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生活世界来设计问题。再次要感染学生。教师提问时持亲切的形态,学生从教师愉悦的态度中,得到了鼓励和信赖,能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五、真心赏识激励,优化提问效果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学生常常把教师真心的赏识看成是对自己的评价,教师的赏识会使学生产生自身增值感,对学习充满信心和动力。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准确的回答予以高度的赞扬,聪明的回答予以深情的希望,对于不当的回答不可指责和嘲笑,而应积极纠正,偏颇的回答予以明确的否定。无数成功的教育实践证明:鼓励和表扬的力量远远大于批评和处分的力量。所以教师要努力去发现和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推动学生内心那种积极向上的内在力量。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问题是打开思维、唤起想象的钥匙。课堂提问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我们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实验提问形式,创新优化提问方法、内容和技巧,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成为师生思想交流,智慧闪烁的快乐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