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体育视域下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

作者: 曹桂红

摘要:全面健身的暖风吹到了农村,大大激发了居民的运动兴趣。近几年苏南农村地区发展较快,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的破坏。虽然农村的健身意识有了显著提高,但环保意识依然淡薄。健康需要运动,更需要有美丽的大地。生态教育是让孩子从小建立生态的观念,学会健康的生活,学会保护健康的土地。环保意识是一种意识,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将生态体育的思想引入学校,开阔并延伸体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生态体育下的体育课堂更贴近生活,更具有趣味性,更具有实践性。这种思想的发展,会促进学校体育走向生活化、人文化、生态化、多元化。

关键词:生态体育;农村教育;小学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057-001

1.生态体育的定义

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学校体育坚持“健康第一”等,都凸显了体育与人、回归于人、回归于自然的思想倾向。马卫平教授在其博士论文《体育与人》中就提出:回归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本真,变“物化体育”为“人化体育”,则是当今学校体育改革的主题。“人化体育”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发展;重视人的发展也就是要重视环境的发展,回归自然,保护生态系统。于是乎我们就提出了生态体育,它的主体思想是“可持续性”、“发展性”、“以人为本”。可持续性,是说教育的延续性、持久性、系统性;发展性,也是说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以人为本,是说教育回归自然,重视人性。所以我们的学校体育既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要培养浓厚的人文环境。

2.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多元化

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多元化首先体现在教材内容的多元化,目前农村学校开展最多的课程主要有球类、田径、体操、跳绳等课程,而一些新兴课程较少。根据农村生态的优势,可以开展探险、定向越野、爬山、放风筝、钓鱼、野炊等户外运动,充分利用大自然给予我们的资源。特别是定向越野和爬山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心肺耐力,而且能够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需求。其次体现在教学思想的多元化,生态体育提倡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可持续性发展,这些思想为小学体育教育思想提供多样的火种。还体现教育方法的多元化。教法的施展是仅仅围绕着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则需要体育器材的辅助。我们生存的大自然就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体育器材”,如学生可以利用编织袋、玉米芯、桑枝条来自制体育器材,这样的一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也可以发挥创造性,利用生态资源自制体育器材。体育教育的多元化也正是体现生态体育的多样化。生态体育为体育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所以农村在分配的资源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可以发挥生态优势,利用农村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来开发出独具学校特色、符合学校发展的体育校本课程。

3.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生活化

体育生活化是把体育健身活动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成为衣、食、住、行以外的第五生活基本要素,通过营造体育环境,形成体育文化氛围。体育生活化体现三个特征:体育与生活的相融性,体育参与的自主性,体育活动的经常性。体育生活化也是体育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属性的反映,是体育日益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过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就要来自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活需求,创造学生新的生活,比如在障碍跑的教学设计中,就可以提水桶过模拟障碍,也可以抱脸盆,这种形式学生更易理解,更贴近生活;再比如投掷的教学设计中,可以把玉米棒投进模拟篮子里面等。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炼就健康生活的体力基础。教法的生活化是教师发挥想象,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和体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比如在进行负重运动教学设计时,教师设置到河边打水的情境,模拟打水的场景,进行接力和竞赛的形式。当然教学生活化的实现是体现在体育的大众化上,体育教育的发展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而大众体育的崛起也能推动学校体育的快速发展。体育教学的生活化就是人——体育——环境——社会的缩影,也是生态体育的核心。农村独特的自然的生活方式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既是体育教育的延伸,也是生态体育的浓缩。

4.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人文化

体育是最富特色的文化,也是最为独特的活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农村人口较为分散,区域的差异较大,文化也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活动。但城镇现代化的发展,冲击了农村的文化发展,散失了一些传统的文化。保护文化生态义不容辞,学校更是拥有这样的使命。在学校开设地方特色的传统的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内容和体育课程内容,也可以传承地方文化,发展地方文化。体育教育人文化注重学校文化的建设,特别是体育文化的建设。在体育课程中强调健身性,也要注重人文性。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要把农村特色的体育文化挖掘出来,融入体育课程中,教授学生,传承发展,如有的农村有舞狮,走高跷等,还有农村特色的自行车载重、插秧等活动。教师自身人文气息也要提升,主动了解当地的风俗,了解当地文化。

5.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生态化

体育是人与自然的媒介,通过体育改善自然环境,提高体育运动的水平,改善和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人、体育、自然的生态平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生接受新思想,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课程的实施,将体育生态意识贯穿其中,让学生从身边的环境保护起,逐步形成体育生态意识,养成保护体育生态环境的行为。理论课程向学生系统阐述人与自然,自然与体育,体育与环境等生态知识。实践课程向学生传授更为健康,更为舒适,更为趣味的游戏和体育运动技术,学会自我锻炼,自我评价,自我发展。学校应建立生态课程体系,各科之间应该良性发展,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特别是音体美的融合,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与体育的融合,在学科的生态体系中,体育也是其中一员,破坏一种生态,其他生态就得不到良性发展。农村学校应凭借优越的地理资源进行体育生态课程开发和利用,拓宽生态体育课程设置,如发展攀岩、定向越野、野外生存、探险、溪降、漂流、划船等,进而促进和影响整个学校形成全新的生态体育课程理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