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高年段品德“生本课堂”教学策略
作者: 郑朝霞摘要:“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生长。小学高年段品德“生本课堂”要积极营造人文环境,合理定位教学目标,适度开发课程资源,有效创设探究情境,努力遵循以学定教,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促使学生自行主动地不断去探索,不断去积累,不断去创新,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生本课堂;品德教学;教学策略;道德品质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090-001
一、何谓生本课堂
“生”指学生,“生”是有生命活力的,“生”又是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发展长大。“本”即本来,本源,也可以是目标、归宿、依靠。那么,“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生长。围绕生本教育的理念,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提倡让学生自行主动地不断去探索,不断去积累,不断去创新,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高段品德“生本课堂”的关键
为了彰显“生本课堂”的一些特征,许多老师把课堂活动设计得精彩纷呈,不管低段、中段还是高段,尽可能多的安排学生活动,简单地认为只要学生动起来了,学生活起来了,课堂热热闹闹了,就是“生本”了。这是一个误区。我们觉得,高年级的品德“生本课堂”必须要体现以下几点:
1.由表面走向深层
高年级的生本课堂,更应该引导学生把感官的、零散的、直观的认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进行深入思考,理性的思辨,归纳、整理上升成系统的新的认知,促进学生自我建构,引导学生自我成长,由感性逐步走向理性。
2.由经验走向科学
我们说教学的内容必须尊重知识生成规律和儿童学习的特点,必须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并且精心挑选,把它作为教学的第一资源,来构建课堂教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觉到课堂是亲切的,是生活的。但是作为高年级的品德课堂不能仅仅停留于这个层面,而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由现有经验逐步走向科学。
3.由知识走向情意
生本课堂要采用与学生获得最初经验尽可能类似的方法来扩展他们的经验,来丰富、发展学生的知识,但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和堆砌,而是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天性和无限的潜能,使知识与思维、情感、态度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有机成分,从而引领他们更好地生活,这是生本课堂或是教育的归依和归宿。尤其是高年级的历史版块,与学生生活相隔较远,如何把历史拉近生活,如何让学生在历史知识点中丰富情感,锻造品质,这也是“生本课堂”要做的。
三.高段品德“生本课堂”的教学策略
1.要积极营造人文环境
生本课堂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实践与探索,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课堂环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在课堂教学生活过程中要树立全面依靠学生的观念,要相信学生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无限的潜能,交还给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权。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观察,指导学生表达,调控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思维。把问的权利、评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议的机会让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2.要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肖川说:“从一节好课的标准来看,教师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并始终明了这一目标,对于整个教学的统率作用,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目标的设计与实践尽管有很大差异的,但是设计时经过多次研究琢磨,能把教学活动设计得很精彩。所以在有了恰当的教材目标后,我们还得把目标还给学生,即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确立目标,要以学生为主体,让目标与学生共存;让学生尽量多地参与进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而这些活动都是为目标服务的,通过学生的参与,才能使目标更有效地达成。
3.要适度开发课程资源
品德教材与其他读物之不同在于它要通过教学而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达到学生发展的目的。教学赋予教材以生命,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对教材进行选择,合理利用。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超越教材,积极地审视、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在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度”等方面大做文章、巧作文章。要善于开发、引用情景和案例,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智慧上的挑战,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4.要有效创设探究情境
在品德教学中,学生必须遵循道德学习的规律。由于品德学科综合性强,不仅需要讲授知识、技能操练,更重要的是它所要解决的是“相不相信”的问题,难就难在它是基于体验的、基于内心的整合性学习,解决的是一种价值观的问题。
情景创设是教学中非常关键的。通过活动,让孩子体验,触动内心的心弦,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对道德认识的深刻理解,有效地促进学生将品德规范逐步转化为自觉行动的进程,从而提高品德课的实效性。
5.要努力遵循以学定教
只有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最近发展区”上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才能最大程度发生共振共鸣;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教师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能实现;也只有当教师能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眼中有学生”,能及时捕捉到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时,课堂教学才能是有效的。同时要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
例如课堂讨论是常见教学策略之一,旨在让学生在讨论、思索中求知。以学定教就要求讨论的话题要围绕目标,贴近生活,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相适应。另外,所选的讨论话题要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最好问在学生的痛痒处,在道德的冲突中,在进退都难的两难上,让学生不吐不快,在辨析中明理,从而获得道德的提升。同时讨论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点,否则就会失去判断是非的标准,陷入无聊的争论。只有这样,学生思维火花相互碰撞,对知识、信息进行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有效地实现“兵教兵”的效果,讨论“生产”出来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才会是刻骨铭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