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学“我”做主
作者: 顾芳辉
摘要:幼儿科学教育如何生活化?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科学教育,让幼儿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二、科学教育应符合幼儿的兴趣、经验和年龄特征,提高科学教育有效性;三、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鼓励幼儿的猜测,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四、科学教育活动中应倡导师幼互动。
关键词:幼儿科学教育;“我”做主;探见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115-001
在幼儿的生活中,突然发生的某一自然现象、自然物或有趣、新奇的科技产品和问题情境,都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吸引幼儿去探究、去想象。在我园致力于对“幼儿科学教育生活化”的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深刻的体会到幼儿自己学习的重要性。很多时候,幼儿的自主学习的成功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孩子们既然这么能干,我们老师们何不大起胆子让他们自己干呢!有些时候他们也许只是需要我们提个醒或搭把手。
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科学教育
场景一:葫芦的秘密
中午吃过饭,孩子们在看经典动画片《葫芦娃》,没过多久,就听到了争论的声音:“我家有葫芦娃,我家种了葫芦娃,明天带给你们看,你们就知道了。”“没有葫芦娃,葫芦娃是葫芦妈妈生出来的不是种出来的。”通过了解才知道原来是这两天看了动画片《葫芦娃》的关系,让东东小朋友以为葫芦会像动画片中的宝葫芦一样生出葫芦娃来。我发现有好多小朋友都不了解植物种子的秘密。我让政政小朋友今天把家里的大葫芦带来,打算让小朋友们看看葫芦里到底是什么,有没有葫芦娃。隔天小朋友带来了葫芦。吃过饭休息时间,我把葫芦交给他们自己去研究了,我想他们自己看了就知道葫芦里有什么没什么了。后来我问小朋友,里面有葫芦娃吗?小朋友异口同声回答,没有,有的说:“只有种子,像苹果里有种子一样。”我跟小朋友们说:“葫芦也是一种植物,也是由种子慢慢长大发芽,开花,然后结出来的。”孩子们点点头,听的很认真。
场景二:树叶和大树的关系
晨煅活动时,几个孩子一起围着一棵树,在讨论着什么,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想了解他们讨论的内容,但又不想冒然进入,于是我就侧耳倾听。只听皓然说:“这棵树的叶子是绿色的,不是黄色的。”“它很快就会变黄的,因为秋天了。”成文补充道。佳敏接着说“这棵树像小伞一样。”这棵树的叶子层层叠叠都簇拥在一起长在了树的最顶端,下面光溜溜的一片叶子都没有,那样子的确像极了一把伞,我为佳敏小朋友的美好联想感到高兴。“树叶是树妈妈的头发。”佳慧小朋友又发表了她的想法。文博反驳说:“不对,头发不会一下掉光,树叶到冬天就全掉光了。”萌盈似有新发现,很大声的说:“我知道,树叶是树妈妈的宝宝。”话音未落,文博就大声说:“不对,宝宝应该在妈妈的肚子里,怎么会跑到外面呢?”萌盈接着反驳:“你才不对呢,你是你妈妈的宝宝,你在妈妈的肚子里吗?”文博毫不示弱:“我不在妈妈的肚子里,可是我也在妈妈的身上。”孩子们一下都安静了下来,他们一定都在思考:树叶和大树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沉默片刻,政政说话了,政政一向是我们班的小小智多星,懂的事情最多,真想知道他能给出一个怎样的答案,“树叶可能是树妈妈的衣服吧。”他的话音刚落,萌盈和文博几乎是同时喊出了不对,理由也是出奇的一致,衣服是不会长出来的。看来最聪明的政政小朋友也没能给出答案啊。又是片刻的沉默。佳敏若有所思地说:“我们都有手,树叶可能就是树妈妈的手吧。”……
分析这两个场景,我们不难发现,生活处处有科学,孩子们的主动性在这些熟悉但又蕴含科学知识的小波澜中得到了发挥,孩子们从中学习,这比在教学活动中理解的更快,学的更多,这份轻松的互动也是我们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追求的。
二、科学教育应符合幼儿的兴趣、经验和年龄特征
吹泡泡是幼儿很喜欢的一个游戏,那一个个在阳光下闪耀着五颜六色光彩的泡泡总是能让大家特别的欢欣雀跃。有趣的泡泡也蕴含着许多的科学教育价值:为什么一个个可爱的泡泡都是圆形的?如果说圆形的吹泡泡工具吹出的泡泡是圆形的,那其它形状的泡泡工具又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呢?这个问题无疑会成为孩子们研究与探索的主题。此外,对于刚入园不久的小班孩子来说,吹泡泡、看泡泡、玩泡泡,在游戏中获得智慧号快乐应是他们最喜欢的事情。
陈鹤琴主张把活动当作游戏做,即给孩子适宜的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以及教师适时有效的经验梳理与总结中,对科学现象或科学原理具有初步的认识。在小班科学活动《吹泡泡》中,我根据小班幼儿好奇、爱玩游戏的特点,除了提供圆形的吹泡泡工具外,还提供了三角形、方形和半圆形的泡泡工具,让孩子们在探索操作中自主发现不管是什么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并且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让孩子大胆地表述自己的发现。活动的过程是一个教师带领孩子游戏的过程,是一个孩子获得智慧与快乐的过程。
三、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鼓励幼儿的猜测
在探究活动中老师要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幼儿根据不同的问题,在不断的猜测验证中丰富和调整已有的认知。表达和交流环节在幼儿探究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环节幼儿要组织自己的想法,设法向别人说明,或是设法说服别人,这是幼儿学习表达自己和倾听别人的过程,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过程。
四、科学教育应以幼儿的主动探究为主,教师引导支持为辅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始终以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幼互动的组织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角色,让幼儿在喜欢的“玩”中,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去辨别,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分享彼此的经验与成果。整个活动充满了自然与和谐,充满了创造与快乐,幼儿在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中主体地位和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幼儿“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接受性学习”为“自主建构学习”,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我们的孩子在简单而有效的活动中享受到了智慧与快乐!
总之,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都应关注幼儿的需求、兴趣、经验,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使科学教育生活化,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