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学生信息优化授课环节

作者: 刘芳

摘要: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善于观察,及时捕捉学生的各种信息,及时调整、优化自己的上课思路,以使每节课取得最优效果。本文结合笔者实际的教学实践,从“因势利导,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和“换位思考,当好数学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者”两方面阐述了对优化授课环节的探究。

关键词:课堂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9-009-001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喜欢一讲到底或者一问一答贯穿始终,一味按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实际上,教学过程中的师与生正好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教师要把自身融入到学生中去,不是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者,学生是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并能够自由言论的学习者。而作为组织者的教师要随时注意各种信息的变化,进而有效地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

一、因势利导,做好课堂的组织者

课前尽管老师作了周密的设计,备课时也注意到了可能出现的情况,但实际在上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你课前没想到的问题。如果有这种情况出现,老师不要拘泥原计划内容的安排,可以结合出现问题的特点,适当点拨,即使学生说的或做的是错的,但总有闪光的地方,可以指出优点所在,有的有继续延伸的必要,哪怕原计划中没有这种安排,也可以引导、组织学生讨论下去,只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即使完不成所谓的教学任务,这节课也是成功的。

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对数函数的图像”这一节时,课前定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即将对数函数问题转化为指数函数问题,然后再类比过去,可以让学生大胆地试、大胆地画,想出来以后可以到黑板上画给其他同学看,经过几分钟的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学生基本上能解决以下问题:①能够画出对应的指、对数函数图像,并依据各组函数的图像,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y=2x与y=log2x。②组织学生讨论当a>0,且a≠1时,函数y=ax和y=logax的图像之间有什么关系?由学生讨论、展示各自的结论,我再结合学生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我课前觉得学生能找出这些就足够了,这样既掌握所画两组函数的图像,对照指数函数的性质,总结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由学生交流各自的发现成果,又进一步体会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还有足够的时间来研究函数的性质。没想到的是,在探讨求函数图像的过程中,学生打开了思路,我正要和同学们讨论函数性质应用时,有几个同学还要求发言,我看到他们那种跃跃欲试的神情,首先给予鼓励,然后依次让他们上台说明,又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①y=logax(a>0,且a≠1)是否具有奇偶性?为什么?

②y=logax(a>0,且a≠1),在a>1时,x取何值,y>0?x取何值,y<0?当0

③log ab的值的符号与a,b的取值之间有何关系?

随着这几种情况的出现,我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这节课的程序要调整,就按学生的思路进行下去,将会对学生的分类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进行一次难得的训练。于是我便组织学生对以上出现的3种情况进行分析、讨论。首先让学生根据奇偶性的定义判断①奇偶函数图像关系,然后就②、③展开讨论,接着引导学生把①、②、③合起来看,对数函数的性质就出来了,经过点拨,大部分同学都会总结出对数函数的性质。尽管这节课预先设计的练习没完成,但学生确实对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由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二、换位思考,当好数学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课上,教师应该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要高估学生。比如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1)log33.6 log33.8 (2)log0.41.6 log0.42.6

(3)loga5.1 loga5.5 (4)log64 log56

前三题针对性较强,考查的是: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来比较对数式,知识点单一,学生很容易上手。但是,对于第(4)题所给的底数和真数都不相同时,这种困惑学生以前没遇到,这时候教师应当换位思考,学生从来没见过怎么可能会?此时应当予以点拨:可以找一个“中间值”作为桥梁,通过比较“中间值”与这两个对数式的大小,可以选择“0”或“1”作为“中间值”进行比较。

笔者曾听过一节复习课,教师举的例题类型很全面,分析的也很透彻,但笔者认为这节课是不成功的:整节课都是学生围绕教师的思维转,教师自己按预先设计好的思路讲下去,这节课下来,学生能照葫芦画瓢,把几个例题做出来,但碰到实际问题可能还不能很快的解决。笔者认为这节课师生一起哪怕只解决一个例题,只要让学生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他的例题只要讨论它们的差异,也就迎刃而解了。

看一节课是否达到了目的,并不是单看是否完成了原计划的所有内容,主要应看整个课堂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当课堂上出现教师预先没想到的情况时,应发挥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抓住教学重点,敢于大胆取舍,启发诱导。教师及时作出优化调节,虽然没有按照自己原计划的意图走,但是学生们大有收获,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加深对所讨论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实际上,让学生“任性”的上好一节课比按照自己的计划行事更有效,更能让不同的学生都有一点收获,都有一点进步;更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倾听、质疑、展示、感悟;善于捕捉学生信息,巧妙引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灵活处理,优化授课环节,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把课堂变成吸引全班学生向知识海洋探索的双边活动,以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高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