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学生信息优化授课环节
作者: 刘芳摘要: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善于观察,及时捕捉学生的各种信息,及时调整、优化自己的上课思路,以使每节课取得最优效果。本文结合笔者实际的教学实践,从“因势利导,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和“换位思考,当好数学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者”两方面阐述了对优化授课环节的探究。
关键词:课堂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9-009-001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喜欢一讲到底或者一问一答贯穿始终,一味按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实际上,教学过程中的师与生正好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教师要把自身融入到学生中去,不是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者,学生是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并能够自由言论的学习者。而作为组织者的教师要随时注意各种信息的变化,进而有效地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
一、因势利导,做好课堂的组织者
课前尽管老师作了周密的设计,备课时也注意到了可能出现的情况,但实际在上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你课前没想到的问题。如果有这种情况出现,老师不要拘泥原计划内容的安排,可以结合出现问题的特点,适当点拨,即使学生说的或做的是错的,但总有闪光的地方,可以指出优点所在,有的有继续延伸的必要,哪怕原计划中没有这种安排,也可以引导、组织学生讨论下去,只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即使完不成所谓的教学任务,这节课也是成功的。
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对数函数的图像”这一节时,课前定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即将对数函数问题转化为指数函数问题,然后再类比过去,可以让学生大胆地试、大胆地画,想出来以后可以到黑板上画给其他同学看,经过几分钟的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学生基本上能解决以下问题:①能够画出对应的指、对数函数图像,并依据各组函数的图像,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y=2x与y=log2x。②组织学生讨论当a>0,且a≠1时,函数y=ax和y=logax的图像之间有什么关系?由学生讨论、展示各自的结论,我再结合学生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我课前觉得学生能找出这些就足够了,这样既掌握所画两组函数的图像,对照指数函数的性质,总结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由学生交流各自的发现成果,又进一步体会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还有足够的时间来研究函数的性质。没想到的是,在探讨求函数图像的过程中,学生打开了思路,我正要和同学们讨论函数性质应用时,有几个同学还要求发言,我看到他们那种跃跃欲试的神情,首先给予鼓励,然后依次让他们上台说明,又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①y=logax(a>0,且a≠1)是否具有奇偶性?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