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苏科版初中数学新教材的几点体会
作者: 卢秋华摘要:教材是师生学习的蓝本,教材的内容应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易于学生的学习和应用。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现行苏科版数学教材提出修改建议,使初中教材不断完善。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材;内容呈现;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9-023-001
苏科版初中数学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在内容呈现的顺序和知识的整合方面做了调整。已经改进的地方有:
一、知识的整合更好,知识体系更好。更方便学生学习掌握,有效地减少遗忘。例如概率统计知识的整合。由原来旧教材的七章内容:七下第十二章数据在我们周围,七下第十三章感受概率;八上第六章数据的集中程度;八下第十二章认识概率;九上第二章数据的离散程度;九下第八章统计的简单应用,九下第九章概率的简单应用;遍布五个学期,改为现在的五章内容:八下第7章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八下第8章认识概率;九上第3章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九上第4章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九下第8章统计和概率的简单应用。只在连续的三个学期出现,体系性更强,学生更易于学习和知识网络的构建。学生实际学习效果也比以前好了很多。
二、证明的提出更早,更规范。使学生的推理能力增强。证明由原来的八下第十一章才提到,修改到了现在的七下平面图形的认识之后提出。新教材在七上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曾结合有关概念用“因为……所以……”引导学生弄清因果,在此基础上七下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结合平行线的有关内容,用“因为……所以……理由是……”的方式进行推理,到七下十二章“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为范例,采取了形式化的三段论证-“因为……所以……(……)”完整的呈现了命题证明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演绎推理以及综合法的书写。遵循小步子、多层次的原则,逐步发展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它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
三、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的引入。对于已知三点求二次函数关系式的就不再受限制,同时为多元方程组的解法打开了思路。
四、韦达定理的给出。更好的揭示了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于根的得出有了更深的了解。
以上这些内容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了,学习效果比起使用旧教材有了很大的提高。综合已经使用过人教版,华师大版等几个版本的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教学需要,针对新苏科版教材内容,特提出以下几点修改建议:
一、教材内容的呈现顺序调整
数学的综合运用尤为重要。那内容的编排就应该考虑,哪些知识应该放在一起学习。再比如先学哪一个更合理。怎样更方便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数学知识要习题话,将有联系的知识综合在一起运用,能加强巩固和提高。阶段性消化难点,不至于把所有难点都推到初三的总复习。具体建议:
1.无理数的概念给出在学完平方根以后提出更好。更易于学生构建数的分类体系。学生对有理数的概念还没完全理解透,再给出一个无理数更难理解,举例就很困难。而且之后研究更多的无理数是以带根号的形式给出的(开方开不尽的)。
2.平面直角坐标系最好在平行四边形之后学。学习坐标系的作用是应用,利用坐标系确定四边形的位置,必然要用到四边形的特征。
3.因式分解和分式接着学更好。现在教材安排因式分解放在七下学,分式八下才学。分式本来就是难点,主要用到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分式的知识和因式分解学习之间时间相隔太长,遗忘率高,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更困难。
4.九下时间太紧,应该安排少些知识的学习。相似的可以调到八下学习、二次根式在九上学习更好。
二、教材内容难度把握和部分章节内容的增添
数学应该强调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的综合应用性。不能人为将知识分割,那样原本是想降低难度,结果学生学起来很困难。
1.需要增加章节和加强难度的内容
因式分解。因为因式分解用处广泛。初中数学教材中关于因式分解的方法,学习内容太少。分组分解法和十字相乘法都没有学。尤其是“十字相乘法”。后续用到因式分解知识影响很大。
1.1解一元二次方程中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由于没学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结果使得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变得名存实亡。乘法公式本来可以认为是“十字相乘法”的特例很容易理解的,学生却总是记错。配方法更要用到乘法公式。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很多,本来简单地解一元二次方程变得复杂,方法选择受限制,大多数学生都选择公式法,出错律很高。例如解一元二次方程x2-3x-10=0,3×2-16x+5=0,用因式分解法解答很容易,可是用公式法或者配方法就会变得很复杂,容易出错。尤其是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中出现如方程x2-110x+2800=0,数字大,计算器不能用,使得很多同学在解方程上出错,解题速度慢。这样解方程就增加了不必要的难度,很狭隘。一元二次方程的图像解法也受限制。
1.2对于整式乘法与二次三项式的关系学生也容易产生误解,认为很多二次三项式都不能分解。
1.3分式的运算和解分式方程时,很多题都要用到因式分解。学生因为因式分解问题弄得不够透彻,分式问题更是难掌握。
2.需要增加的内容
2.1添括号法则应该学习,因为在后续的整式的运算中会经常用到。
2.2重要的数学活动像密铺、折纸这样的写入课本更好。数学课程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数学活动体现知识的灵活应用,写入课本更方便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和利用。
2.3高中要用到一些知识,例如分式不等式,中点坐标,常数函数都应该让学生了解。可以以阅读材料的方式给出。学了这些知识以后,学生在利用坐标系解决一些图形问题,表示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更方便简洁。
三、例题的呈现应该更严谨
例如七上学习整式的加法时,体现结合律的应该添括号,整式乘除运算时,后边的整式必须填括号,否则违反运算顺序。
四、九年级课本最好上下册合成一本
九年级时间比较紧,九下大多数知识都要提前学习,学生多数采用借旧书学习,如果九下有改动就影响学习。
最后教材的编写修改应该更多的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使教材更好地成为师生学习的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