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状及实施形式
作者: 丁宗摘要:在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于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丰富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9-059-00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一次结构性突破,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和社会生活,体现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可以切实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而保证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地处苏中的乡村小学,就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做了一些探索。
一、目前我们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模式,即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开发与实施的必修课程。我们从实际出发,具体安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各部分内容和组织形式。目前,学校的课程开设已呈常态化,虽然每周都有课时安排,但在内容上却呈现出学科化倾向。主要表现在:
1.评价工作没有跟进。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教师的教学情况缺乏有效的监控和评价。学校没有建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情况的有关评价办法,也没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事实情况的专项考核或评估的指标要求。二是缺乏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状况的有效评价。学校没有制订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过程的参与情况和学习成果的鉴定、评估要求与办法等,使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变得可有可无,完全凭借学生的个人喜好在主宰课程实施的一种无政府状态。
2.课程实施水平差异大。一是课程实施存在明显的差异。(1)教师对课程的胜任情况有差异;(2)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参与指导程度有差异;(3)不同年级之间存在差异。
3.课程实施停留表面化。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深度实践。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已经形成共识,也在具体行动中得到了切实落实,但是在具体活动开展过程中还很不够,主要存在对活动指导要么一点都不作指导,无的放矢。在学生调查问卷中,有22%的学生反映教师在他们的主题性研究活动中,一点都不作指导;要么是全程给学生做好各种预设,统得过死,使学生活动出现假自主、假体验,在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有32%的学生反映他们的主题性研究活动都是教师说了算的。二是缺乏有关机制保障。(1)没有建立一支专职教师队伍,绝大部分教师都是由班主任兼任。由于班主任工作量大,事务杂,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备课、指导等方面的时间是相当的有限,给课程的深入实施带来不利。(2)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估办法。(3)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档案袋资料没有建立。
4.课程教学资源没有充分挖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缺乏整合,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师资源共享。二是教师尚没有意识到家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资源。三是教师缺乏与社会沟通的主动性和能力,对社会教育资源估价不足。主观上,教师缺乏社会沟通意识,不想与社会交往;客观上,教师缺乏社会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和技巧,这些都导致教师没有充分挖掘社区课程资源,倒是学生走在了教师的前头,在教师与社区沟通过程中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任何课程都具有特定的课程形式和内容。课程内容是由课程性质决定的,而课程形式反映了课程内容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课程,需要以整合的理念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要想处理好课程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首先必须对它们有一定的了解。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课程存在的形式,另一种是课程活动的形式。
既然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就让他们主动地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活动形式必须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学生要有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一次,我看到班上几个学生穿了广告衫,突发灵感,在全班举办了一次“广告与我们的生活”主题研究实践活动。学生兴致勃勃,积极参与。他们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了解了广告的起源、种类、形式等。
二是在活动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主动探究”的原则,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学生收集各类文字、视频广告时,我让学生自己去加以分类、比较,同时要让他们明白,在这个过程中,要想收集的材料更全面、更丰富,就必须学会合作。这个过程也是他们互相交流和学习的过程。
三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主题持续深入地探究与总结,防止浅尝辄止。每个活动主题的实施,都应该让学生经历活动主题的提出、活动方案的制定、搜集与处理信息、进入实际活动情景、进行总结与交流,不可越俎代庖,出现灌输式教学现象。确定了研究子课题后,学生们绝大多数都能深入街头巷尾,留心各种媒体,学到了很多实在而有创意的广告词的创作方法。
活动组织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个人独立活动的方式、小组合作活动的方式、班级合作活动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活动的方式、学校合作活动的方式、跨学校合作活动的方式等。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式,我们可以根据研究活动进行的程度和课题性质,将其分为问题生成课、方案设计课、知识普及课、自我发展课、专题研讨课、设计制作课、网络探究课、家庭体验课、社区实践课、成果交流课等。
以“广告与我们的生活”实践课为例,第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就可以上成问题生成课,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与思考生活背景中的广告现象与问题,思考与分析材料,通过讨论与交流,逐步提出自己对广告与生活方面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然后由小组或班集体汇总、归纳、整理后,确立小组、个人活动主题,教师参与指导,适时调控、合理引领,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研究;在学生设计完研究的步骤、得出结论后,再上成果交流课,对前一阶段的研究活动进行总结交流,也要重视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交流。对学生的成长而言,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都是学生活动后所取得的比物化成果更重要的成果。
小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未来,落实好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共同亲历实践,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学生学习的快乐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