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小学学困生的主要成因与教育策略
作者: 何卫摘要:学困生的教育转化是基础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作者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分析了学困生的主要成因,提出了针对性的教育转化策略,其目的是把转化学困生与培养优秀生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尽快改变学困生学习状态,增强信心,获得成功体验。
关键词:小学;学困生;主要成因;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9-069-002
一、前言
赞可夫曾说过:“学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学生包括差生的发展上下工夫。”差生就是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故差生实际上就是学困生。每一个班级有优秀生,也有学困生。学困生一般意志较脆弱,吃不了苦,学习不努力,没兴趣,持冷漠、敷衍、厌学的态度,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学困生心智活动差,上课思想开小差,喜欢做小动作,做作业少一题好一题,没有预、复习习惯。由于对学习失去信心,经常逃学,出没游戏房,甚至染上一些不良行为,如吸烟、赌博、打群架等问题,真令人担忧。因此探讨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困生的主要成因
1.学校因素
学校生活单调乏味,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少,学生自发组织的体育兴趣小组也得不到支持。如有个班级七八个学生喜爱足球,班主任将他们玩的足球没收,还当着全班学生面说:“不好好学习,玩什么球!”这种单一的文化学习,容易使学生形成厌烦疲倦心理,对学习不感兴趣。又由于片面追求分数,学校压教师,教师压学生,题海战术,压得学生不堪忍受,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谈“学”色变,产生强烈的厌学心理。
教师的素质也是造成学困生的重要原因。有的教师偏心教育,对反应迟钝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育管理方式简单,尊重关爱不到位,不能对学困生因材施教,“填鸭式”教学,学困生很难攻克学习上的困难,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有的学生做作业有困难,考试成绩不好,老师只会批评、责骂、冷嘲热讽,不去想办法给予及时地帮助辅导、真心诚意地鼓励。有的教师还歧视差生,简单粗暴,将学生赶出教室,致使师生关系紧张,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态度。
2.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但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有不良影响,具体表现如:一是粗暴型家庭,孩子稍不从或不合自己的要求就不问清红皂白地予以指责,甚至打骂体罚,孩子在家庭里没有安全感,形成粗野、执坳的性格,智力发展也受到压抑。二是过分溺爱型家庭,一些家长对孩子像小皇帝那样供养,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孩子懒到极点,怕学习,怕做作业,怕与同伴玩耍交往。三是放任型家庭,家长疏于对孩子管教,只管自己赚钱,不管孩子学习,并对孩子说:“我没啥文化在昆山不也混得挺好,买了房买了车。”读书无用论还在滋生漫延,孩子常帮父母摆摊做生意,成绩好坏不管不问,这种家庭的孩子受家长的影响,极易厌学甚至弃学,辍学。
3.自身因素
有些学生把上学看成是一种烦恼、负担和精神压力,缺乏学习动力。他们学习心不在焉,不听老师讲课,注意力容易分散,不爱学习,一提学习就讨价还价;行为冲动,玩劲足,玩得满头大汗还不肯进教室。这些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推诿、拖延,实在推诿不了的就敷衍一下或抄袭别人的。做事总是无精打采、懒懒散散拖拖拉拉,即使是学习用品掉在地上,弯弯腰这样的动作也懒得去做。
三、转化学困生的主要教育策略
1.学校应确立全面学生观
确立全面学生观,首先应热爱全体学生,“以每一个学生为本”,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关心关爱,把转化学困生与培养优秀生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尽快改变学困生学习状态,注意挖掘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质,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确立全面学生观,还应懂得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多样的、多彩的,要学文化、学科技、学体育、学音乐、学劳动与其它,不要以文化学习替代一切学习,不要增加过重的作业负担,反对以牺牲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代价获取分数,更反对以牺牲学生的健康快乐为代价获取分数。学校应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我校开展的手球传统项目和拉丁舞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互相协作、互相配合,在充满情趣和友爱的合作娱乐活动中,彼此接纳欣赏、取长补短、学会沟通、学会交际、学会尊重。这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又愉悦身心,求知探索,积极向上。
2.教师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首先应尊重学生,正如美国教育家爱默森说的:“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一位哲人这样形象而生动地表述“尊重”,他说:“尊重是一朵花,一朵开在心间的花;尊重是一条路,一条通往关爱的路;尊重是一团火,一团温暖你我的火;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针。”尤其要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尊重其兴趣和爱好,尊重其差异和正当合理的要求。学困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应视为正常现象,不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儿童发展研究专家殷飞断言,如一人作业没完成,全组“连坐”罚抄写,这对于学生人格没有起码的尊重,不管是使用的范围,还是结果都不会好。所以,任何让学生在大庭广众中丢脸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要对学生高度信任,充满无比的热爱之情,那些所谓不可救药的孩子,也会改正错误,幡然悔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3.尝试成功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为此,应帮助与指导学困生确立适宜的学习目标,让其体会成功的喜悦。适宜的目标既是调动积极性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尝试成功教学的关键。新课程理念要求所订目标要适宜,即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基础,确立以人为本的最适合学生实际的个性化学习目标,调动积极性,通过师生与生生互动,达到目标,从而体验“学会了”的高兴,“提高了”的欣慰“成功了”的欢乐。学困生一旦获得某种成功,就会有强烈的学习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教学实践证明,学困生非常在乎他人的看法,表面上无所谓,但内心希望得到好评。所以说学困生要比一般学生更需要获取成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责任感,有信心,有恒心,学困生每一次作业、考试或参加活动有进步时,都应表扬激励,经常用鼓励性语言:“你行,一定能学好!”“你进步了!”“你勇敢!”“你真棒!”用期望性的语言和行为去感染学困生,让学困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其自信、坚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缩短了学困生与优等生的距离,激发了学困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爱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位数学奇才周玮读书时曾被学校拒收,经过母亲的哀求,他10岁才成为一年级的“另类旁听生”,读到小学五年级就被迫退学。他母亲有一双慧眼,根据他爱动脑筋、爱玩计算器这个特有个性特点,培养他对数学计算的兴趣,从而成为一位数学天才。2013年与国外超强大脑比赛中获佳绩,为国家争得荣誉!
4.注意培养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为此,教师应注意几点:(1)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为自己未来的发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用理想的目标激励鼓舞自己。(2)作为老师,要因材施教,关注班里的学困生,让学困生不觉得自己被孤立,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动手动脑,逐步变被动学习为我要学习。(3)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兴趣小组可以是同一教学班的,也可以是跨班的、跨年级的;可以是主课的,也可以是文娱体育的。志同道合,气味相同的伙伴组建的小组,学生活动起来兴高采烈,欢心鼓舞。(4)改革教学方法,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师生、生生多边互动,教学相长。教师要将传统的“一言堂”的沉闷课堂气氛变为和谐宽容、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的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展开自由联想,产生新、特、奇的想法,教师要保护他们参与教改的热情,让他们有展示时间与空间。
5.要努力创造一个宽容的家庭环境
家长的心理状态、言谈举止、教养态度与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与健康成长有直接影响。首先,父母对子女学习状态的估计要客观,期望要合理。要经常帮助子女恰如其分地作出估计,既不要盲目乐观,也不要低估。这样,才能使子女处于自信、自尊、自律的心理状态。不要一味地为子女买参考书,不要到处托人逼子女参加校外名目繁多的教学辅导班、提高班,也不要求每次考试每门功课一定要考多少分,排第几名,要降压、松绑,让子女不厌学、畏学,而是要学、想学。
其次,孩子是多么需要一个宁静、温馨、得到关心理解、鼓励、支持的家庭啊!最好家长应有良好的读书、学习的习惯,孩子就能耳濡目染。父母可以针对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孩子一块制订一份适合又有针对性的学习、休息与活动作息时间表,经常督促检查鼓励,养成好习惯。
6.全社会必须高度关注学困生
学困生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学校和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探讨的问题。关注小学学困生是一项多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要充分发挥社区的教育力量,全方位、全过程、校内外结合以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育人大环境。
有关部门和网吧老板应严格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游戏房,网监部门要经常巡视网站,及时设立防火墙,对不健康的内容进行阻隔,避免孩子看到不良信息。关工委和社区也可以聘请义务网吧监督员,加大对少年儿童上网的指导和监管。各级媒体与学校也应加大力度宣传网瘾对少年儿童的危害,引导学生自觉做到正确上网,集中精力顽强刻苦地学习,为实现人生目标而不懈努力。
总之,关注和转化学困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合力,进行综合治理。对于学困生,教师与家长要密切配合,把尊重与爱撒给每一个学生,切实解决好学困生的心理问题,让他们经常获得成功体验,自信、自强,天天向上,不断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