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构建平等、和谐、民主新型师生关系的“四个必须”
作者: 汤凤元摘要: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敬业爱生,为人师表,尊重学生,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关键词:新型师生关系;“四个必须”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9-071-001
新课标明确指出:“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如何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呢?笔者认为要做到“四个必须”,抛砖引玉,恳求共同切磋。
一、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必须抛弃师道尊严
我国历来强调“师道尊严”、“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以师言为准则。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过去的“高高在上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者”,让每位学生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
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以诚相待,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它意味着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可以毫无顾虑地去想象、去探索、去发现,个性特长得到培养和发展,创新品质、志向等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
二、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型的师生关系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而且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指出,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放下架子,卑微自己,诚心实意与学生亲切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诚心接纳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结合自身实际,掌握了一些乐意接受、便于操作的学习方法,灵活运用,提高学习效果。这有利于学习方法的改革,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磨练了意志,享受到学习的快乐,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人的潜在能力激发出来,获得成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获胜的喜悦,激起自豪感和自尊感。学生将学习变为自己一种自觉行为,一种能力,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学会了方法,形成了能力,而且体验到学习既是艰苦也是快乐的过程,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自身价值观、人生观。民主、和谐、亲密师生关系的构建,创造宽松教学环境,焕发兴趣,鼓舞精神,把每一个学生的禀赋和创造潜能开发出来,把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三、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必须营造宽容探索的创新氛围
没有宽容,就没有创新。教师习惯“我讲你听”的单向灌输式课堂气氛,新课改理念创设和谐宽容,民主协商,主动探究的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产生新、特、奇的想法,与众不同特有见解的想法。对学生的见解要持宽容态度,不能求全责备,要允许学生说错话,办错事。常常是这样,敢提意见的学生,往往是有独立见解的学生。我们不要一听到学生的不同意见就发怒,做出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蠢事来。对学生中的偏才、怪才、意见不同者,不能冷眼相待,不能无端指责,更不能像爱迪生、爱因斯坦的教师那样,因爱提不同意见,就恼羞成怒把他们推出校门。作为一个教师,应该让每一个“凡才”都获得自我超越,那么这个教师是创造型的教师。
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你一旦选择了这个职业,你的心胸必须变得比天空还宽广,特宽容。须知,平等、和谐、宽容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校园育人文化的精髓。因此,教师应一碗水端平,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都要一视同仁,爱心、关心、用心、诚心、爱护、帮助,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学习生活,及时鼓励,及时发现和妥善解决每一个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中都能开心快乐地成长。要关爱需要帮助的人,对那些比较顽皮、独立性较强、比较古怪的孩子,更要关爱,看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宽容,耐心引导。教师和学生要不唯上、不唯师,只唯实。要让民主意识、公民观念等人性光芒照亮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激励成为校园风尚,使崇尚和谐、真知灼见和追求真理的氛围内化为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学生一时想不开,听不进你的话,惹你生气,你应化干戈为玉帛,消除误会与不适,使你更有亲和力。你绝对不能被学生的倔强脾气刺激得火冒三丈,横加批评,乱扣“胡闹”“懂什么”的帽子,甚至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教育学生要坚守底线,体罚学生就越过了底线,要受到法律制裁!所以,教师只有坚持民主、和谐、宽容、理解的态度,以宽容的精神和虚怀若谷的长者风度,让学生大胆提出与自己甚至与权威不同的想法和意见,与学生共同探讨,看到枊暗花明又一村,你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提高自己的威信。
四、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必须建立新的教育评价机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让评分成为人精神生活唯一的、吞没一切的领域,如果一个人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的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表现的情况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们只看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因此教育评价不能局限于文化成绩,还有德育、体育、美育等诸多方面。
但传统的教育评价标准单一,教育理念的落后,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择功能,以考试分数决定一切,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制约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瓶颈。
新课程强调建立新的教育评价机制,其评价内容要多元化、评价方式要多样化,突出发展的功能,保护学生的主动性、进取心,关注个体发展的差异。在评价的内容上,不仅要看学生的文化成绩,而且要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在评价方式上,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这种辨证发展的评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学生没有包袱,心情舒畅,看到发展方向,能促进学生学得更好。这倾注了教师多大的爱,这是一种尊重,一种信赖,在这种极富“爱”的评价机制激励下,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学习与考试成为师生共享的快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与学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