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写人记事类课文的有效阅读

作者: 王海燕

摘要:根据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特点,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材均有至少一个单元的内容安排了写人的记叙文,可以看出,此类文章在教材中的占比是很大的,怎样才能借助这些写人类文本内容,通过课堂的有效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启迪学生的语言智慧呢?如何解读写人类教材,定位这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值得我们广大教师去实践,去研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写人记叙文;有效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9-077-001

我认为可抓住课文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咀嚼语言,抓住主要事件,突出人物形象,感受人性之美。

一、咀嚼语言,感受人性的光辉

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生阅读文章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教学写人记事类课文时,我们都努力抓住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句,抓住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种种表现,引领学生反复读,反复感悟,我们应让学生在学习中兴致盎然地咬文嚼字、解词析句,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里去。从而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感受、内化,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把握行文的思路、结构,感受人物高尚的品质。

如在教学《最后的姿势》一文时,可引导学生抓住“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倒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段文字要反复咀嚼体会,特别抓住谭老师的动作“拉、撑、护”来想象体会

师:谭老师拉住的是什么?

生:拉住了四位活生生的生命。

师:谭老师用力一撑,撑住了什么?

生:撑住了倒塌下来的水泥板块、墙体。

师:谭老师用力一撑,撑出了什么?

生:谭老师用力一撑,撑出了孩子们生存的空间。

生:谭老师用力一撑,撑出了一个安全的避难所。

生:谭老师用力一撑,撑出了孩子们生的希望,活下去的可能。

师:这“一护”是用________护住了_______?

生:谭老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了学生,用自己的死亡护住了学生。

师:这“一拉、一撑、一护”意味着什么?

生:谭老师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心中想的只有学生,放弃了生的希望,履行了对学生的爱与责任,孩子们有了活下去的可能。

在上述案例中,老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谭老师的动作进行咀嚼、品味,使谭老师那在生死关头,一心想着孩子,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孩子撑起一把保护伞、一道防护墙的光辉形象深深地树立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二、抓主要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写人的文章,也不仅仅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甚至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表现人物的,必须要通过一件或几件具体的、典型的事例来立体地勾勒、塑造人物形象的。作者为了表现人物的品质,带领读者走进人物内心,往往都是通过典型事例来达到此目的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此类课文时,也可直奔中心,抓主要事件。

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我们可以这样来展开教学:

师:课文有一句中心句,你能找到它吗?

生:“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师:你找得真准。这句话中哪两个词表现了詹天佑的品质?

生:杰出、爱国。

师:为了突出他的杰出与爱国,课文写了他的哪几件事?

生:“修筑京张铁路”和“接受任务”。

在以上案例中,老师紧扣“杰出”和“爱国”来展开教学,让学生抓关键词句、典型事例品读,批文人情,以此为突破口,使学生对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有了清晰的了解。

三、换位思考,走进人物内心

这些描写人物的文章,有些离我们时代较遥远,学生很难真正走进人物内心,引发情感上的共鸣。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有效体验,带领孩子走进人物内心。

如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一位老师在教学到谈迁的书稿被偷时,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师:(手指一学生)谈迁啊谈迁,你为什么泪流满面?

生:我那呕心沥血写成的《国榷》被偷走了!我怎能不伤心?

生:我从小的梦想被小偷偷走了!

生:二十多年的心血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于我这个年近六旬、体弱多病的老人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啊!

……

师:你打算就这样消沉下去吗?

生:不,我要重新写这部《国榷》!

生:“吾手尚在,宁已乎!”

师:你能把“手”换一个词吗?

生:“吾志尚在,宁已乎!”

师:你的“志”是什么?

生:永不放弃,坚定的信念,完成一部翔实可信的《国榷》。

……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者巧妙地让学生换位思考,体验情感,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对于谈迁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具有坚定的信念有了清楚的感知。

四、拓展阅读,立体展现人物性格

因为行文的需要,篇幅的限制,语文课文往往有一些留白。这就为孩子如何触摸这个人物,与人物同呼吸、共起伏制造了难点。如教学《钱学森》一文时,学生对于钱学森这个人物并不是很熟悉,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对钱学森充满敬仰之情是不容易处理的。我们就可以开放课堂,拓展阅读,把课外资料引进课堂。如补充钱学森受到的迫害。这样学生就能更真切地感受到钱学森那颗滚烫火热的赤子之心,体会到钱学森那浓浓的思乡情、急于报效祖国的心情以及坚定的爱国之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