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设计有艺术感的活动
作者: 江潇摘要:小学英语教师在多方学习和各种进修培训下,教学方式都得到质的飞跃,不单单是教授课文内容,而是让学生能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做事情,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采用任务型教学,通过完成各项任务和活动,达到教学目标。在设计活动时要关注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能融入活动之中,本论文就三个方面来略谈如何设计最适合学生的有魅力的活动。
关键词:已知经验;活动设计;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9-084-001
当下,英语教师越来越关注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不再闭门造车,尤其是新教材改革更让教师们了解旧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学生了。小学生不仅要能听懂、会说语言知识,还要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是能让学生用英语做事情。于是很多教师开始积极倡导“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这种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所以活动设计是整节课最重要的点睛之笔,也是整个环节的纽带,它是一个包装精美的礼物,一项等待检验的艺术,一把开启学生兴趣的钥匙。
一、以学生的情感需要为基础,简单而有效
随着媒体的发达,现在的孩子变得个性而又敏感。教师们在设计教学任务和活动时要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要,才能设计出最适合学生的活动,给予学生强烈的满足感和自信心,从而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根据学生情感特点设计活动最简单的就是分年龄段,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同,活动设计既要突出学生的性格优势,又必须达到相关的教学目标,以下举出两个不同年龄段的案例来具体说明。
案例一:游戏形式的活动设计。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爱说好动,自我约束的能力比较差,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完全随着自己的兴趣和情绪学习。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多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同时又符合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在一次公开课上,有位教师采用了“see-saw”的游戏来教授新单词,通过模仿跷跷板的样子学习单词,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案例二:小学牛津英语新教材是从三年级开始为起点,自然是考虑到中年级孩子的学习心理特点。中年级的孩子已经完全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同伴之间交往也很频繁,集体的荣誉感也在增强。在学习过程中,开始有目的、有要求的学习,自我评价的能力也发展起来,他们对自我的评价逐步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教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要着重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我评价。Unit7 On the farm,为了整体呈现新的语言内容,老师设计了一个“找你妹”的活动,小组合作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动物和水果,并做出自我评价。这个活动训练了学生捕捉关键词的能力和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并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能力。
小学六年心理发展是从懵懂不知到有自主意识,是培养和塑造性格的重要时期,教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体现合作精神的任务,使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和学习体验,充实了孩子的情感世界,丰富了学习内容,扩展了交际范围。
二、从学生的已知生活经验为出发点,真实而有趣
教学中,从学生的已知生活经验出发来创设情境。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就能用同样的方法完成课堂上的任务,让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感受成功的喜悦。下面列举一位教师的教学实例。
案例三:游乐场的活动设计。教授Unit5 How old are you?时,教师设计一项通过寻找门票来参观游乐场的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来获得通往游乐场的入场券,教师把重点对话句型“How old are you?I’m…”“This is for you,”放入任务中,让学生先自我体会,再学习,最后合作练习。在参观游玩中,老师提出想不想要一个旅行纪念品,孩子们很激动,跃跃欲试。于是老师仓帔了一个跟课文有关的情景对话(一家三口去玩具博物馆纪念小屋买礼物),不仅巩固了课文内容,同时也把以前所学的知识加以整合运用,让学生能真正的用英语做事。
三、与其他学科之间相互联系渗透,培养学生艺术感觉和想象力
教师在设计一个教学活动时不能单单专注于一门学科——英语,实际上学生平时上的其他学科也很有趣,例如:美术,可以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和艺术欣赏;科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我们的世界;体育,可以增强我们的体质,保持健康……我们可以找出他们共同点,相互联系、渗透,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个活动的设计不仅仅要考虑是否和教学内容有关,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态度,活动的主角是学生,自然是要围绕学生来开展实施,先了解“对手”的情况,才能对症下药,制定方案,这是策略也是方法。不管如何设计,教师的目的都是学生能通过完成课堂中的任务,在完成过程中,产生语言习得,学会真正的用英语做事情。这是一项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探索、创新和引导。